治疗费49w,家里花了10万,不卖房不卖车不借钱,剩下的全部想让网友们众筹给她们治病 才20岁的江苏女孩,刚迈出卫校毕业的门槛,就在甘孜党岭海拔4700米的徒步路上轰然倒下。严重高反、失温、脑水肿——这些陌生词汇瞬间击碎了一个普通家庭。 女孩的父母在网络上发起49万募款时,绝没想到公众的善意会撞上一堵质疑的墙。 金镯子与农村身份:信任危机的爆发点 镜头前,母亲手腕上的镯子成了焦点。网友立刻辨认那是“金镯子”,指责声浪涌来——“有钱戴金镯子,没钱救女儿?”尽管母亲后来澄清那是弟媳送的300元银镯,却已无法平息舆论。 父亲一句“孩子去年爬的山比这个还高,有向导”,反而让事情更糟。这话透露出女孩并非新手,而是有过高原徒步经验。在公众眼里,这更像是一场明知故犯的冒险。 女孩身上的装备也被细心网友审视:那顶针织帽、那件外套,尤其是那双价值千元的鞋子,都在无声地描绘着一个与“贫困求助者”不相符的形象。 医药费与家庭实力:数字背后的疑问 父亲务农,母亲纺织厂打工——这是这个家庭自述的经济背景。面对每天万元的ICU费用,他们确实力不从心。 但公众质疑的不是医药费的昂贵,而是这家人求助的顺序。为何不是先变卖资产、向亲友借贷,而是直接面向陌生网友募捐?49万的募捐目标,恰好是第二次手术的全部费用,而他们自己已经花费了近10万元。 在许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众筹应当是倾尽所有后的最后防线,而非首选项。 同伴责任与个人选择:模糊的道德边界 这场悲剧始于一场网上约伴的徒步。两男两女,临时组成的队伍在高原反应袭来时,选择了将女孩“托付”给一个16岁少年和他的师傅,然后继续前行。 尽管同伴后来到医院送还了女孩的身份证,并解释了当时情况,但“抛弃”的指控已在公众心中生根。 20岁的卫校毕业生,本该比常人更懂得高反的危险性。她那句“青春没有售价”的勇气,最终需要父母和社会来承担后果。 公共善意与责任边界:谁该为冒险买单? 从“罗一笑事件”到今日的高反女孩,公众的善意如同反复拉伸的橡皮筋,渐渐失去了弹性。当女孩母亲解释“捐款直接进入医院账户”时,信任的裂缝已经难以弥合。 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女孩的生死,更是关于公共资源该如何被使用的社会大讨论。当冒险行为由个人选择引发,救治责任是否应该转嫁给全社会? 那些在山区接力救援的警察、医生和志愿者,他们的付出毋庸置疑。但网络众筹,却是另一场无形的救援,参与者是每一个潜在的捐款人。 在伸出援手之前,我们都禁不住要问:这份善意,是否被妥帖安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党岭徒步失温女孩母亲再次回应,并不是像网友认为的那样,出事了就只知道发起众筹,她
【7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