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巴西宣布对中国的聚酯纤维织物做出反倾销初裁,要收6个月的临时税,每千克收0.69到4.81美元,还把最终决定的时间延长到立案后18个月呢。 就在前几天中国的耐火材料刚刚被制裁。 巴西外贸秘书处10月10日发布的第74号公告,对中国聚酯纤维织物作出肯定性反倾销初裁,决定征收为期6个月的临时税,税率每千克从0.69美元到4.81美元不等。 同时,最终裁决期限延长到立案后18个月,这意味着调查将持续到明年年中。涉案产品主要用于针织品,南共市税号涵盖6004.10.31等多个子类,倾销调查期锁定2023年全年,损害期则追溯到2021年起。 公告一出,巴西海关立即执行,进口商们面临额外成本压力。说白了,这不是头一回了,巴西对华纺织品调查由来已久,从聚酯短纤到纱线,层层把关,目的就是稳住本地市场份额。可现实中,这样的壁垒往往适得其反,加剧供应链断裂。 这份初裁的直接对象是中国出口的聚酯纤维织物,2023年巴西从中国进口这类产品价值约1.5亿美元,虽有下滑,但仍占主导。 临时税的征收会推高布料价格,服装下游企业首当其冲。巴西纺织链条上游弱势,原料多靠进口,物流成本高出两成,本土产量本就跟不上需求。现在加税,进口商要么涨价转嫁消费者,要么压缩利润,订单自然缩水。数据显示,巴西服装行业就业占工业总量的7%,而聚酯纤维制造仅不到2%,保护少数上游岗位,却可能让更多下游工人丢饭碗。 这逻辑上站不住脚,政策设计忽略了产业链全貌,短期护航长远看是饮鸩止渴。 耐火材料案的余波还没散,聚酯织物就接棒了。10月9日,巴西外贸秘书处第75号公告,应本土协会1月30日申请,对中国耐火材料启动反倾销调查。 调查期为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损害期从2019年起,焦点是倾销是否伤及本地钢铁等行业。两案连发,暴露巴西贸易策略的路径依赖,一遇本土压力就诉诸关税工具。历史上,巴西对华反倾销案频仍,仅次于美欧加,在WTO争端中身影活跃。 从1989年起,纺织机电类产品屡遭调查,2023年摩托车轮胎税后,本土销量反跌,失业风险加剧。这次聚酯案,恐怕重蹈覆辙,表面护产业,实则扰乱市场。 中巴贸易本是互补共赢,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铁矿石超数亿吨,填补能源缺口。 而中国出口的聚酯织物,正好补巴西民生用品短板,服装家纺需求旺盛。可加税一刀切,出口减少或反噬原材料采购,巴西农业矿业承压。产业链视角下,巴西纺织短板明显,工人效率低,价格高出中国近四成,就算挡住中国货,印度土耳其进口会更贵,成本照样转嫁老百姓。一件外套多出十几雷亚尔,谁买单?消费者罢了。这提醒我们,贸易摩擦不是零和游戏,动辄得咎。 巴西本土聚酯业问题根深蒂固,不是中国产品单方面挤压,而是内部环节脱节。原料八成海外采购,基建滞后推高物流费,工厂设备老化,产量低效。 2025年7月,对聚酯纱线初裁不建议临时税,却延长调查;9月,短纤终裁税高达390美元/吨。 这些案子串联起来,显示巴西决策的仓促,国际规则下调查本限12个月,这次直拉18个月,市场不确定性放大。中国企业不敢接长单,巴西进口商备货犹豫,布料供应波动,价格乱窜。接地气说,这比税本身更折腾,商家民众跟着遭罪。 中国纺织企业应对有道,不再被动挨打。浙江江苏中小企业抱团取暖,收集成本证据,联合申诉要求重评税率。 以往对墨西哥案中,此法成功降税。大企则抓低碳机遇,中国工厂光伏余热回收,排放低巴西一截,未来碳关税来袭,反成优势。 竞争力靠全产业链和技术迭代,关税挡不住。巴西若真想护产业,该补原料物流短板,提升效率,而不是筑墙。否则,保护初衷落空,贸易平衡更难。
中美最后的结果,在中美巨额关税下,中美贸易已经清零,接下来中美只有两种结果2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