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制美国力度为何拉满?底气在哪?】 近期,中美关系再度紧张,从美国对华加

陈九霖 2025-10-13 10:03:03

【中国反制美国力度为何拉满?底气在哪?】 近期,中美关系再度紧张,从美国对华加征高额关税,到中方接连打出稀土管制、船舶港务费反制等组合拳,中国的反击姿态比以往更加强硬。这种底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自身实力的夯实与对美国制度局限的精准把握。 一、反制有“工具箱”,更有“抗风险盾” 中国能主动出击,核心在于已构建起足够坚固的战略防线,不再被动受制于美方施压。 在经济韧性上,已经摆脱对美国市场的单一依赖。2024年,对美出口占比已降至14.7%,东盟早已取代美国成为主要贸易伙伴。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占比达46.6%,同时,在大豆等农产品进口、人民币跨境结算等领域,中国已经进行了持续多元化布局,美国单边制裁的冲击力被大幅稀释。 而且,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上,中国手握“卡脖子”筹码。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掌握在中方手中。近期升级的稀土出口管制,直接瞄准了美国军工、新能源和半导体产业的命脉,甚至影响F-35战机的永磁体供应。而国产芯片自给率从5%提升至35%、华为鸿蒙系统落地等技术突破,更让科技封锁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美国内耗,强硬政策“难落地、易反噬” 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制约其对华强硬政策的落地,也让中国看清其施压的“天花板”。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美国司法系统对总统权力的限制。2025年8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裁决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属越权操作,明确指出征税权专属国会,总统不能借“紧急状态”滥用权力。特朗普已上诉至最高法院,但其政策已遭遇实质性阻滞,这让中美“全面脱钩”的威胁打了折扣。 美国政策的“自伤效应”也愈发明显。加征的高额关税,已转化为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负担;而中方对美船舶征收港务费的反制,直接击中美国航运业痛点。更遑论美国政府内部存在技术精英、反华鹰派与务实派的分歧,政策延续性本就存疑,难以形成持续施压的合力。 从本质上看,中国加大反制美国力度,是实力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应——既有“打得疼”的反制手段,又看清了对方“难持久”的软肋。这种底气,让中国在博弈中实现从“被动防御”到“精准反击”的转变。

0 阅读:12
陈九霖

陈九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