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李隆基率军杀入宫中,在除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后,当看到在一旁瑟瑟发抖的上官婉儿,心中有所迟疑,但还是将她杀掉。事后,太平公主震惊地说:“婉儿并非韦党,就这样被杀了,三郎的手段也太狠辣了。” 长安的夏夜闷热、压抑。宫门紧闭,守卫森严。宫中弥漫着一股奇怪的气息——既像要发生大事,又似乎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不敢说破。 就在这夜,李隆基带着玄武门的兵,悄悄包围了皇宫。军靴踏过石阶的声音,像闷雷一样滚进了宫廷深处。 他的目标很明确:除掉韦皇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 几天前,中宗李显突然暴亡。韦皇后匆匆遮掩死讯,试图仿效武则天之路,改朝换代。她把中宗的遗诏锁进箱子,对外宣称皇帝尚在调养,实则已经筹谋“韦周再起”。宫中风声鹤唳,太平公主被软禁,李隆基也被严密监控。 这夜,是他们孤注一掷的反击。 宫门被撞开,禁军杀入。刀光在烛火中闪烁,血迹溅到石板上。韦后、安乐公主在混乱中被当场处决。乱局尚未平息,李隆基的部将闯入一间偏殿,灯光下,一个身影在瑟缩。 她是上官婉儿。 她没想到自己会在此刻迎来终结。她也没想到,曾经在朝堂上起草圣旨、批阅奏章、以诗文震动一时的“女宰相”,如今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上官婉儿的生命,几乎就是一部唐代宫廷政治的缩影。 她的祖父上官仪,在唐高宗时是著名文臣。那年,上官家因政变被诛,她的父亲被杀,婉儿才八岁,被没入掖庭为奴。 十年后,武则天掌权。一次偶然的机会,婉儿以诗才惊动女皇,被召入内庭。她聪明、沉稳,擅长制诏,从此进入权力中心。 到中宗复辟,她已是宫中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她能起草圣旨,能评诗、能决事。甚至连太子册立、政务批文,都需她经手。 可权力从不只属于一个人。 中宗在位时,皇后韦氏野心勃勃,女儿安乐公主更是专擅朝政。她们扶持自己的亲党,网罗文臣,建立庞大的内廷派系。 婉儿与韦后之间的关系复杂——既是同盟,又是防备。婉儿需要皇后的支持以维持权势,韦后需要她的笔以控制朝纲。她们的关系,像一根绷得太紧的弦,只要有一方松手,另一方就会坠入深渊。 中宗去世那天,宫中一片混乱。韦后迅速封锁消息,安乐公主带着亲信撕毁遗诏,准备另立新帝。她们不知道的是,外廷早已暗潮汹涌。 李隆基——这个年轻的临淄王,正密谋反击。他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两人一文一武,筹划数日,终于定下计划。 政变那夜,李隆基手持诏书,率兵直入宫闱。史书称“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党”。血洗一夜,宫廷彻底易主。 婉儿为什么会死? 《新唐书》写得简短:“时与韦后亲善,诛之。” 《资治通鉴》补充:“隆基入宫,杀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 没有过程,没有挣扎,只剩一句结论。 但从后来出土的《上官婉儿墓志》看,她的死可能没那么简单。墓志记载,她在中宗死后,曾被召草拟遗诏,有意保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也就是说,她可能并非韦党的核心,而是想在动荡中寻找平衡。 如果真是这样,她或许并非被指认为敌,而是被当作“必须清除的不稳定因素”。政变后的清晨,长安上空还漂着火药味。韦氏家族被斩尽,宫中尸体堆叠。 太平公主被迎出,暂摄朝政。她看到婉儿的尸体时,神色据说一度僵硬。 婉儿年轻时是武则天的侍臣,而太平公主正是武则天的女儿。她们曾是同一权力体系中的两颗星——一个以笔谋,一个以权斗。太平公主比谁都清楚,婉儿并非韦后死党,她在权力缝隙中游走,只求自保。 但这一次,没有人敢替她说一句话。 李隆基已在巩固权力。对他而言,任何与旧政有关的人,都是隐患。 杀韦后,是除敌;杀安乐公主,是清根;杀上官婉儿,则是切断女性政治的最后脉络。 这场政变,从某种意义上,也宣告了唐代女性政治的终结。武则天与上官婉儿开创的“女官治政”时代,就此落幕。
710年,李隆基率军杀入宫中,在除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后,当看到在一旁瑟瑟发抖的上
蓝贵的过去
2025-10-10 16:57: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