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个地方大官,名叫沈秉成,极为好色,娶了几十个小老婆,却没有一个做他的正妻。沈秉成在晚清官场颇有地位,此人酷爱纳妾却绝不立正室。 在清末那张庞大又昏暗的官场名单里,沈秉成这个名字时常闪过。他是进士出身,官至两江总督、安徽巡抚,一路从翰林出身爬上封疆大吏。仕途算得上平稳,甚至辉煌。 可到了今天,人们谈起他,记住的往往不是政绩,而是一桩奇闻:这位大员据说娶了几十个小老婆,却从不立正妻。 故事听上去有几分荒唐,又带着一点传奇味。有人说他贪恋女色,终身不娶;也有人说他曾被一场婚礼的误会耻笑,发誓此生不立正室。 更有人添油加醋,说他在苏州的耦园里,修了一座“妻妾分庭”的园林,暗藏隐秘情史。 可传言越广,真相越远。翻开正史,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注脚。沈秉成,真有那几十个小妾?真如传闻那样“好色成癖”? 还是后人编织的文艺幻象?这桩“风流案”,要从他的履历、家园与碑志里,一点点掘出真迹。书香门第出身,父辈是地方士绅。他十七岁考中秀才,二十岁进举人,二十五岁又高中进士。 那一年是咸丰六年,朝廷风雨飘摇,外有英法联军,内有太平天国。年轻的沈秉成被点为翰林,入值南书房,本应潜心经义,却很快被动荡的局势推上仕途。 他先在国史馆、起居注处任职,编年修史,熟悉朝章。他的文笔与办事能力很快被注意,调任云南、江苏、河南、四川等地出任道员与按察使。 那时的地方政务充满火药味,捻军、回乱、盗匪接连不断。他能在多省任职且屡次升迁,说明手腕并不一般。 到了光绪年间,他出任顺天府府尹,又转任礼部侍郎、刑部左侍郎,最后官至广西巡抚、安徽巡抚,并署理两江总督。那是一个离帝国心脏不远的高位,手握军政权柄。 在这些任上,沈秉成的名声有褒有贬。地方志里说他“治事谨慎、性喜文墨”,但也有奏折批评他“柔媚多虑”。 换句话说,他不是雷霆手段的干吏,却是一个懂得圆滑的官场老手。也许正因为这种性格,他身边的生活,才更容易被人添上暧昧与风流的色彩。 苏州的耦园,至今依旧清幽。两进庭院,左右分布,一边花木扶疏,一边亭台小桥,整个园子布局对称,如同一对男女并肩而立。 当地导游常这样介绍:“这是沈秉成为爱妻修的园林,象征夫妻和合,琴瑟同心。” 这版本流传已久,源于园内匾额与对联的寓意——“耦园”之“耦”,本意为并肩、成双。 清人笔记和地方志中确实提到,沈氏夫人严永华擅诗书,善琴画,夫妻二人曾在园中对弈、赏梅、作画。 但在网络世界里,耦园的故事换了味道。有人说园名其实带有讽刺:沈秉成自诩“与众妾为耦”,而非与一人共度。 还有说法称他“误将侍女娶为妻”,闹出笑话,从此羞于立正室,索性以纳妾为乐。甚至有人虚构出“盛氏被误封正妻,朝廷赐匾”的情节,煞有其事。 然而翻查《清史稿》与地方志,却找不到半点证据。沈家墓志铭中明载“夫人严氏”,并称“淑德文雅,与公琴瑟甚和”。这说明他确有正妻,且并非传言中的“独居好色”。 真相往往更平淡。沈秉成确实富有,也有妾室,但那在清代官宦之家司空见惯。耦园可能确实寄托了夫妻的审美,而非后人口中的艳史舞台。 只是园林太美,名字太巧,人们愿意赋予它更多想象——爱情、权势、欲望、孤独,哪一种都能在这座园中找到角落。 若想查清这桩传言,最关键的证据,是沈秉成的家谱与墓志。根据现存材料,他死于光绪二十年左右,葬于苏州城外。 俞樾为他撰写墓志,碑文中明确写到“配严氏,性静而雅,与公情笃”,并无“终身不娶”之说。 但讽刺的是,越是史料明白,民间传说越热闹。二十世纪后,耦园几度修复,成为旅游景点。解说员为了吸引游客,开始编织故事:沈巡抚风流成性,纳妾无数,却空留孤园。 文人写散文、媒体写专栏,传说越讲越细,甚至连妾的姓名、出身都被“补齐”。可这些细节,从未见于任何清代档案。 在档案与传闻之间,存在一个尴尬的缝隙:官方史料常常干涩无趣,而大众想要的,是能抓住人心的情节。沈秉成的“无正妻”传说正是在这种需求里被制造出来的。 而另一重讽刺是,他生前性格谨慎,不喜张扬,却在死后成了风流典型。这种错位,也揭示了晚清官场的另一面——文人清官在世时严守礼制,死后却被民间想象成欲望的化身。 一个世纪过去,沈秉成的真实面貌已经被层层叙述覆盖。对现代人而言,他或许只是个符号:一个有钱有权的清末大员,一个可能风流的男人,一个在衰败帝国中游走于权力与欲望之间的影子。 可当史料重新被翻出,情节显得普通得多——他有妻子,有妾,有园林,也有诗文。与其说他“好色”,不如说他活在一个讲究等级与面子的时代。
清朝有一个地方大官,名叫沈秉成,极为好色,娶了几十个小老婆,却没有一个做他的正妻
蓝贵的过去
2025-10-10 11:33:57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