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

大胆的呜呜 2025-10-08 01:23:12

1951年,93岁高龄的前清朝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在得知志愿军成功击退美军并进攻韩国首都汉城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感慨万分。他曾担任清朝海军的最高统制(总司令),后来成为民国海军总长,再次晋升为国务总理。 1951年1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推进到汉城,击退美军第八集团军,将其逼退至北纬37度线附近。这次行动歼灭联合国军近两万人,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形象。萨镇冰作为清海军元老,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提笔作诗《步继周即事原韵》。诗中写道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这反映出他对朝鲜战场形势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实力的认可。 志愿军的胜利源于严密部署和步兵战术的运用,他们穿越冰封汉江,避开敌方雷区和铁丝网,从北部和西部突入市区。美军坦克在街巷中受阻,只能丢弃装备南撤。萨镇冰的诗作延续周之琦原韵,结日阴谋违夙约,援朝义举洽群情,中苏两国临斯世,同德同心致太平。这些句子点出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援朝行动的正义性。他一生经历甲午战败,那时日军从汉城长驱直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这次汉城收复让他联想到五十七年前的耻辱对比。志愿军在严寒条件下推进,巩固阵地后设立指挥所,修复桥梁,稳定市区秩序。萨镇冰的反应通过诗作表达,他将稿纸保存,交给家人。这首诗流传开来,成为当时知识界讨论朝鲜战争的参考。志愿军后续推进到洛东江一线,缴获美军大量弹药和车辆,进一步削弱敌方士气。 萨镇冰的诗作强调中苏合作的作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国际力量对比已变。美军从仁川登陆后一度推进到鸭绿江边,但志愿军多次反击,迫使他们后撤。汉城战役中,志愿军第39军和第50军协同朝鲜人民军,逐街清剿残敌,占领总统府和主要设施。萨镇冰关注这些进程,从报纸上收集报道,整理成册夹入旧海军日志。 他的感慨源于海军视角,志愿军虽以陆军为主,却有效克制美军海空军威胁,通过小分队绕过炮击路径。诗中华裔方兴一语,指向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自信。美军司令李奇微在撤退中损失数百辆车辆,暴露补给线脆弱。萨镇冰的诗作被当地官员引用,在聚谈中讨论海军重建借鉴志愿军经验,如强化沿海防御和巡逻机制。 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志愿军巩固汉城后,遣返战俘,分发粮食给居民。萨镇冰每日听广播,记录战役要点,如美军飞机投弹路径和志愿军反空袭措施。他的诗稿挂在床头,每晨阅读一遍。汉城解放标志着联合国军从进攻转为防御,志愿军推进百余公里,稳定三八线以北地区。萨镇冰的反应影响周边旧识,他们剪报贴墙,讨论海陆协同的重要性。 诗作的原韵结构保持古典风范,却融入当代事件,结日阴谋指美军违背停战承诺。援朝义举获得群情支持,中苏同心推动和平进程。萨镇冰通过这首诗,间接表达对海军从弱到强的期许。志愿军在汉城升旗,群众夹道欢迎,广播全国播报细节。萨镇冰的保存行为,确保诗作成为历史见证。 1949年新中国成立,萨镇冰拒绝赴台,选择留在大陆,支持福州和平解放。他提供旧海军档案,推动设施平稳接管。随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参与海防规划会议,提交加强沿海巡逻的报告。尽管年事已高,他仍与旧识讨论海军发展路径,强调借鉴国际经验。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在福州仁寿堂离世,享年九十四岁。福建省政府组织公祭,灵堂设于堂前,香烛供奉。4月下旬,福州街头万人列队送行,抬棺沿中山路缓行,至梅亭路墓地安葬。民众自发缅怀他的海军贡献。他的经历跨越三个时代,从清末到新中国,见证海军事变迁。 萨镇冰晚年虽无军职,却通过政协渠道建言海防建设,建议多招募烟威地区水手,延续甲午时优秀传统。他出席开国大典,受邀列席,表达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行年九十时,他题诗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显示对中原统一的关注。公祭期间,海军后辈前来致敬,回忆他的提督时期操练规范。 他的离世后,遗物包括海军日志和诗稿,被整理存档。福建省政府表彰其一生奉献,强调从海军元老到政协委员的转变。墓地选址梅亭路,靠近家族聚居区。送行队伍包括官员和民众,沿途低鸣锣鼓,抛洒纸钱。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大胆的呜呜

大胆的呜呜

大胆的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