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为什么要叫上外国人来?因为说白了,阿拉伯老板抬手就是300亿美元,不要

萝花芳草林 2025-10-07 16:23:31

中国空间站为什么要叫上外国人来?因为说白了,阿拉伯老板抬手就是300亿美元,不要技术不要系统,就纯上来看看。 早在2011年,美国就搞了个“沃尔夫条款”,明着禁止NASA跟中国航天有任何往来——那时候咱们想参与美国主导的太空项目,连门都摸不着。 如今,中国空间站却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敞开大门,连私营企业都可以提交实验提案。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航天人走通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 2018年5月,维也纳联合国总部响起一阵掌声。中国代表团宣布: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将面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开放。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兴奋不已——斯里兰卡代表直言不讳:“我们的国家不可能负担这种项目,没有技术,也没有足够资金。” 中国空间站提供三种合作模式:你可以用自己的实验载荷在咱们站内做实验;也可以用我们提供的设备;更可以把自己的设备挂在我们站外进行太空暴露试验。 这种灵活的方式,在太空合作史上还是头一遭。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盛赞,这是历史上该类项目首度向全体联合国会员国敞开大门,意义非凡。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特别鼓励发展中国家参与。以往这些国家只能对太空探索“望洋兴叹”,如今却有机会直接进行太空实验。 时间回到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沃尔夫条款”,以法律形式明确禁止美国航天局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双边合作。 此条款堪称苛刻,竟明确禁止美国航天局的相关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这般限制尽显不合理与狭隘,对正常交流合作造成严重阻碍。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技术封锁,而是近乎偏执的隔离政策。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5月,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尽管船上搭载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有中国科学家参与,但根据“沃尔夫条款”,美国航天局竟取消了已批准的中国记者采访证。 这种排斥并没有让中国航天停滞不前。相反,它激发出中国航天人更强的自主创新决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院长李大明回忆,老一辈航天人在条件艰苦的年代,没有外援就自己攻关,没有资料就自己计算,最终在1970年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美国“沃尔夫条款”的出台动机十分明确——通过阻断中美太空合作,遏制中国太空技术发展。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曾在2009年至2017年间担任美国航天局局长的查尔斯·博尔登坦言,如果沃尔夫条款的目的是减缓或阻止中国开展太空计划,“它根本没有做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美国忙于封锁时,中国与巴西合作的地球资源卫星已经成功发射4颗,其数据免费提供给第三世界国家。 这些卫星还多次执行全球减灾任务,为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海啸提供了大量遥感数据。中国与欧洲的太空合作更是硕果累累。 2015年,中欧签署载人航天领域合作协议;2016年,中国航天员叶光富赴意大利参加欧洲宇航员中心的洞穴训练。 从被排斥到成为国际太空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国航天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中国空间站的开放合作,根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太空中看地球,没有国界之分,人类文明在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微尘。这种视角让中国选择了一条与某些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空间站合作不限于政府机构,私营企业也可以申请。这种开放态度打破了传统航天合作的国家边界,让更多创新思想有机会进入太空实验室。 当下,中国空间站已然圆满完成在轨建造任务,自此开启长期运营的崭新篇章。 它宛如一座璀璨的“太空家园”。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实验设备正在舱内舱外忙碌工作,各国科学家通过实时数据共享共同推进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参考资料:沃尔夫条款,挡不住中国航天崛起——人民网

0 阅读:31
萝花芳草林

萝花芳草林

萝花芳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