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和金灿荣称最短几个小时就能解决台湾问题?其实,这种思路倾向于采取烈度巨大、时间较短的总动员方案,而非长期围困或威慑策略。这一战略转向的深层逻辑,就隐藏在我们从俄乌战争与新冠防控所汲取的经验之中。平常没资格聊这种话题,碰下运气,看今天能不能发出来! 一、从战略逻辑来看 俄乌冲突就是一本生动的战争教科书,展示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俄军前期遭遇的挫折与后期的调整,为我们提供了关键借鉴。 俄军在库皮扬斯克方向展开的“地下奇袭与空中打击”联合攻势中,短短48小时内就推进了30公里,控制了一半城区。这种“闪电战”模式的复刻,展示了速度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意义。 乌克兰的战场经验表明,长期战争不仅会导致制裁机制固化,还会引发战争风险外溢。当战争陷入消耗战,双方都会不可避免地背上沉重负担。 比如,俄乌一天之内在扎波罗热、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三方向爆发158次战斗,这种高强度冲突所带来的损耗是任何国家都难以长期承受的。 现在,俄军开始依靠4-6人组成的小型破坏组织实施纵深渗透战术,通过“渗透-撤离-再攻击”循环战术袭扰乌克兰后勤体系。这种“打完就跑”的非对称战术,与传统大规模装甲突击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现代战争形态的多元化。 二、从动员维度来看 新冠疫情意外成为了检验社会动员能力的试金石,从疫情防控中,我们获得了关于社会承受力的珍贵数据。 实践表明,大约三个月的全国总动员是民心高度凝聚、官僚系统有效运作的黄金窗口期。在这段时间内,社会秩序稳定,民众配合度高,行政机器能够高效运转。 但当所谓“临时性”动员延长至三年,即使只是半动员状态,大部分民众在经济上也难以持续承受。更严重的是长期动员会催生官僚系统扩权现象,最终导致民生问题与社会内部矛盾激化。 从这个角度看,短期高烈度战争的社会成本远低于长期冲突。在俄乌战场上,俄罗斯民意支持军事行动却不支持总动员的矛盾心态,也从侧面印证了民众对长期战争的承受力有限。 相比之下,在对台、对日、对美问题上,大陆民意更支持总动员和全面战争,这为短期决胜战略提供了民意基础。 三、从力量对比来看 现代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早已超越了传统军力对比,信息与心理层面的较量同样至关重要。 台军为应对解放军军机“频繁绕台长航训练”,不得不动员从最高指挥部到陆海空三军的一整套应对机制,号称有“10项战备动作”。但随着解放军“绕台”频次的增加,台军将付出极大的人力和装备损耗,最终必然会“疲于应对”。 台海兵推结果也同样揭示了台湾防务的脆弱性。“大陆组”的区域拒止、实体隔离、全面监侦、精准打击等都直指台湾防务弱点:台岛东部防卫相对薄弱,且海、空军兵力高度集中,多数军事设施均为固定式,易遭封港、控场或精准打击,存活率低。 信息壁垒的瓦解也同样在改变游戏规则。大陆社交媒体平台使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真实生活水平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当认识到战败,自身也没啥损失,生活也不会差多少,甚至可能变好时,台军士兵坚守阵地、为台毒政权陪葬的意愿将大幅降低。 四、从战略格局来看 在台海兵推中,“大陆组”提出对金马外岛“围而不打”的策略。因为金马现有火力不強,威胁不大,没必要浪费兵火力夺占。只需要标定与火力监控,即可发挥变相“绑架驻军”作用,使其成为谈判筹码。 对于外部干预,特别是美日联合围堵,必须要有充分准备。美国凭借其全球第一的军事地位,把台湾问题视为其在亚太地区的一枚棋子。为此,我们需要展示出足够强硬、强大的反介入态度和能力。 事实上,兵推结果显示,“大陆组”并未如近年一般想像,直接攻击台北,而是夺取台湾周边的离岛,建立中继基地,部署飞弹、无人机。这种避实击虚、东西夹击的战术,正是基于对台海军事地理和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理解。 五、从历史哲学角度来看 高烈度全面战争与全国总动员被视为和平无望后的最佳选项,其背后是“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的道德逻辑。短时间内多消灭敌人是为了长期少杀人,这一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智慧。 战争的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准备越是充分,过程就越是顺利、对方就崩溃得越快,我方将士牺牲就越少。当台独政客声称自己上山打游击时,试问他们能忍受一个星期不能洗澡、没有热食、没有抽水马桶和厕纸的日子吗? 其实,一旦开战,台毒政客们很可能立刻坐飞机飞往美国,但美国届时是否还会要这帮废人则是个未知数。这种情况下,大量台军起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几个小时就全岛投降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历史不止一次告诉我们,真正的战略家总是在准备最坏情况的同时,争取最好的结果。今天的战略抉择,将决定我们明天看到的,是旭日东升下的统一,还是漫长黑夜里的对峙!
高志凯和金灿荣称最短几个小时就能解决台湾问题?其实,这种思路倾向于采取烈度巨大、
时光浅巷呐
2025-10-06 16:51:43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