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孙聪院士的厉害之处,藏在他四十多年航空生涯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里,从跟着前辈改机型到领着团队定义新战机,每一步都踩在了中国航空工业突破的鼓点上。 1961 年出生在沈阳的他,似乎天生就和飞机结缘,1979 年考上北航雷达与导航专业,毕业后直接扎进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从最基层的助理工程师干起,把飞机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摸得通透。 早年间参与歼 - 11B 改进时,中国航空还在苏 - 27 的基础上艰难摸索,他负责的雷达集成项目堪称 "啃硬骨头"—— 要把俄罗斯笨重的 N001 雷达换成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重量一下减了 500 公斤,却没想到引发机头重心失衡,最后只能用加铅块配重这种 "笨办法" 收场。 这个让他记了一辈子的教训,反倒成了后来技术突破的伏笔,他从此认准了 "模块化" 才是战机设计的未来。 2011 年歼 - 15 首飞成功,让他一战成名。这款中国首款舰载战斗机,硬生生填补了航母没有 "带刀护卫" 的空白,从弹射技术到拦阻着陆,每一个难题都是从零突破。 要知道当时国际上对舰载机技术严防死守,连参考资料都找不到,孙聪带着团队对着模型反复推演,硬生生把舰载机的核心技术参数啃了下来。 2013 年歼 - 15 成功登上辽宁舰,标志着中国成为少数能独立设计舰载机的国家,而他这时候已经从副总设计师熬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总师。 真正的震撼来自歼 - 35 的研发,这款让全球军迷瞩目的隐身舰载机,从头到脚都刻着孙聪的创新印记。 他跳出传统战机 15 到 20 年的研发周期怪圈,抛出 "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 的前卫理念 —— 把飞机平台当成手机机身,功能模块比作芯片和 APP,换个模块就能升级,不用从头到尾重新设计。 这种思路说起来简单,落地却要颠覆整个行业的惯性,而他真的带着团队做到了。歼 - 35 采用 "海空孪生、一机多型" 设计,陆基版和舰载版共享大部分部件,只需要改动起落架、折叠翼这些适配部分,生产效率一下提了上去,沈飞 28 万平方米的总装厂房投产后,年产量稳定在 150 架左右,这在五代机领域至今没人能追上。 更硬核的是歼 - 35 的性能硬指标,完全是冲着超越国际顶尖水平去的。它的雷达反射截面只有 0.01 平方米,相当于一只海鸥的雷达回波,比美军 F-35C 的 0.05 平方米小了整整五倍,这意味着在雷达上几乎能实现 "隐形"。 搭载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 300 公里,比 F-35C 的 240 公里足足远了 60 公里,能同时跟踪 20 个目标并打击其中 6 个,真正实现 "先敌发现、先敌攻击"。 动力系统用两台国产涡扇 - 19 发动机,总推力 24 吨,推重比 10,让歼 - 35 的作战半径达到 1350 公里,比 F-35C 多出 110 公里,从福建舰起飞就能覆盖第二岛链核心区域。 内置弹舱能装 6 枚霹雳 - 15E 空空导弹,而 F-35C 只能带 4 枚,射程还少 40 公里,这种 "数量 + 射程" 的双重优势,在空战中就是碾压级的存在。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长远眼光,在歼 - 35 还在量产时,已经把心思放到了六代机上。2025 年他公开透露中国两款六代机的发展路径,沈飞的歼 - 50 和成飞的歼 - 36 都在 2024 年底成功首飞,两款机型都延续了他的模块化理念。 歼 - 36 能临时客串预警机或电子战平台,插上新设备自检就能用;歼 - 50 优化了隐身涂层和舰载适配性,二次试飞就表现稳定。要知道美军的 NGAD 六代机还在画图纸,中国已经实现首飞,这种差距背后全是孙聪们提前布局的功劳。 从 1983 年进沈飞到 2015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再到如今引领六代机发展,孙聪的职业生涯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成长史。 他见过加铅块配重的无奈,也创造过一年产 150 架五代机的奇迹;他既懂基层工程师的不易,又能站在行业顶端规划未来。 更难得的是他把复杂技术讲得通俗易懂,"造手机式造飞机" 的比喻,让普通人都能明白中国战机为什么能突然领跑。 这种既能啃技术硬骨头,又能开行业新路子的能力,才是最让人震撼的地方,毕竟能把飞机造得比别人好的人不少,但能带着整个行业换道超车的,才是真的厉害。
🐼有人说这次阅兵中我们的轰炸机轰6N不够惊艳,没有看到我们期待已久的轰20
【10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