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

为你而停留 2025-10-03 22:15:55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我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是你发现没?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微风]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抛出的那个问题,像一根针扎进了现实:AI技术这么强,为什么总盯着收银员、快递员这些岗位下手,而不是去火场救人、去雷区排险? 看看我们身边的变化就明白了。超市里,无人收银的机器一排排立着,顾客自己扫码、自己结账,收银台前的阿姨越来越少;公路上,无人驾驶的网约车已经开始试运营,出租车司机心里都打鼓;连酒店送毛巾、餐厅上菜这种小活儿,也越来越多地交给机器人完成。 更别提那些大型工厂,全自动生产线一启动,从原料到成品几乎不需要人工,曾经一车间的工人,现在可能只剩几个操作员盯着屏幕。 为什么AI最先替代的是这些岗位? 原因其实很现实:资本要算账。 收银员、快递员、流水线工人,这些工作的共同特点是数量多、流程标准、重复性强,机器学起来容易,出错率低。 一旦用AI顶上,企业就能少发工资,省下五险一金和加班费,哪怕前期投入一笔设备钱,长期算下来还是赚的。这种直接、可量化的节省,对投资人和老板来说最有吸引力。 相比之下,让AI去火场救人、去雷区排险就麻烦得多。 那是极端环境,技术门槛高,设备成本贵,维护风险大,还不一定能立刻赚钱。 资本自然不会优先投那些见效慢、回报难的方向。技术往哪里走,归根到底跟钱的流向有关。 效率和利润摆在面前,AI就被推着向最容易落地、最容易变现的领域冲去。 AI给企业省下的每一分钱,背后其实都埋着一笔沉重的社会账单。 国际劳工组织的预测摆在那儿:到2030年,全球可能会有两亿人因为AI失业,其中大部分来自服务业和零售业。高盛的分析也指出,AI普及会推高整体失业率,影响范围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广。 这些冲击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生活。 比如那些在商场做收银、在快递站分拣的普通工人,可能一夜之间就失去了饭碗。 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工资没了,房租、孩子的学费、家里的日常开支,都成了压在心口的石头。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反复想着“明天还能干什么”。 即便是看似稳定的白领,也开始心里发毛。 一些会计发现AI可以自动生成财务报表,律师助理看到AI能批量审合同,原本赖以谋生的技能正在被算法替代。 再往上看,医生、程序员也开始担心——AI诊断和自动化编程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工作场景,谁敢保证十年后自己不会被边缘化? 而对那些年纪大的群体来说,压力更直接。 他们可能连“失业”都谈不上,只是简单地被技术隔绝。去医院看病要在线挂号,银行业务全都数字化,连买个地铁票都要用手机。 对习惯了现金和窗口服务的老人来说,这些变化像一堵看不见的墙,让他们在自己的城市里都寸步难行。 技术的车轮转得太快,快到很多人来不及反应,更别说适应。 柳冠中教授的那句质问,不只是提醒AI要往哪儿用,更是在敲打社会:我们是不是忘了,所有的技术进步,最终都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掉队。

0 阅读:83

评论列表

Mi

Mi

2
2025-10-04 00:18

乱了乱了,人类生存环境堪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