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打他们。一次都没有。反倒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想把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 在一场国际论坛上,一位美国教授的话语引发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他说:“两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跨过那片海去主动攻击过他们,甚至一次都没有。”这句话一出,台下的掌声几乎没有停过。大家的反应并非因为他有多会说,而是因为他说的太实在了,完全没有虚饰。 他接着说道,历史上,中国从未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利用战争去侵略或扩张,至少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从未有过。 中国的历史中,长期秉持着守土安民的理念,专注于自己的国家和民众,尽管在周围的许多国家多次发动战争,但中国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克制。 这一点,任何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是事实。 这位教授的话语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因为在大家的心中,历史和现实都不容忽视。 话音刚落,掌声响彻整个会场。 这掌声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深深共鸣,更是对侵略本质的有力揭穿,也是对“谁在守门,谁在踢门”的深刻反思。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几千年来,普通百姓最珍视的是自己的土地,生活中一直秉持着“安土重迁”的理念。 对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而对海外领土并没有强烈的占有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主张“和为贵”,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使得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普遍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去交往、合作,尽力用道德和文化感化远方的人民,形成了所谓的“怀柔远人”政策。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思想也在历史中发展起来,尤其是在一些海洋文明中,向外扩张的基因深深烙印在他们的文化中。 历史上,像哥伦布和麦哲伦等探险家,他们的航海壮举背后,往往是对黄金的渴望和对原住民的征服。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大海不是一条连接世界的通道,而是通向财富和殖民地的征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逐渐演变成“国强必霸”的铁律,强国往往会通过海洋来建立霸权,谁掌握了海洋,谁就能主导世界。这种思维方式把海洋变成了权力角逐的舞台,海上霸权的更迭几乎总是伴随着冲突和战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航海路线和思想模式。 中国的一条路线主角是“宝船”。 明朝的郑和,带领着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几百艘船、两万多名船员,浩浩荡荡地下西洋。这支庞大的舰队虽然具有绝对的武力优势,但郑和并没有想着去占领任何土地,取而代之的,是带着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换回异国的香料、象牙等珍贵物品。 他们在路上遇到海盗时,会顺势将其击退,确保航道的安全,但从未考虑过去侵略任何国家。 往前看,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港的万国商船,宋朝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这些都注重的是商业的往来,而非征服的扩张。 即使是元朝,他们派兵攻打日本也是因为倭寇的骚扰先行,并且这是一次反击行动,而非主动出击。 最终,台风的袭击让这场战役失败,正好证明了元朝并不是一个习惯主动跨海作战的国家。 另一条路线的主角则是“炮舰”。 1840年,英国的军舰带着鸦片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这并不是出于友好的访问,而是为了将鸦片强行销售到中国。接着,英法联军用炮火焚烧了圆明园,掠夺了中国的财富。紧接着,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这种方式,日本便是其中之一。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也开着军舰,用同样的逻辑发动战争,这不仅仅是争夺领土,而是强行剥夺他国的资源,逼迫中国做出屈服的让步。这些事件的共同点非常明显:将海洋当做一个跳板,用武力和威胁迫使他国接受不平等条约,抢走他们的土地与资源,并要求赔偿和割地。 这两条路线——“宝船航线”和“炮舰航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代表了和平的交流与互利的贸易,而另一个则充满了血腥与暴力的扩张主义。 中国古代的航海理念,更多的是通过贸易和文化传播来互惠互利,而西方国家尤其是海洋文明的国家,则以武力为基础,通过军事打压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对比不仅仅是两种航海路线的不同,更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深刻冲突。 这种历史的惯性,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说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和平理念通过现代语言再一次阐述。中国的外交方针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不主动寻求冲突,强调的是互信、互利与和平相处。 在军事上,提出了“积极防御”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不打第一枪”,但当外敌威胁逼近时,绝不会袖手旁观。 朝鲜战争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那场战争并不是中国主动挑起的,而是因为朝鲜半岛的局势直接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才迫不得已做出回应。 时至今日,中国在全球的作用愈加重要!
美媒:美国正在遭中国第2次冲击,比十几年前的第1次要猛烈得多!纽约时
【8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