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只有十万人,却击败了拥有70万人的北洋军阀。 一边是国民革命军十万来人,一边是北洋军阀七十万兵马,结果却是十万人一路打到长江以北,把北洋军的一大片地盘收归旗下。 北伐是在1926年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打响的。 一战前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口号,在国民党改组、共产党参与和苏联支持下变成了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当时的中国,南方已经在广州建立了以国民党为核心的革命根据地,北方则被北洋军阀几大派系所分割,直系的吴佩孚、皖系残余和孙传芳、奉系张作霖三方各有地盘,内部暗战不断。 很多人看历史只看到那70万的兵力,却没意识到北洋军的兵并不是一块铁板。 他们名义上各自号称几十万,其实武器装备质量参差不齐,军纪松弛,彼此之间明争暗斗。 北伐军虽然数量少,但整体装备、军事体系、士气和政治动员能力都高出一截。 苏联的军事顾问帮着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案,用的是现代化的指挥体系和通讯方式,而且武器弹药供应相对集中。 更重要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做得到位,部队里有相当比例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们在战斗里冲锋在前,同时积极团结沿途的民众,让战线一路向前的时候始终有后方支持。 北伐初期的作战节奏很快,7月9日誓师出征,先在湖南和吴佩孚的部队交锋,依托衡阳、长沙方向的推进顺利拿下长沙,接着在汨罗江战役中依靠佯攻、迂回等战术突破了吴佩孚的防线,随后迅速打下岳阳,进入湖北境内。 吴佩孚想固守汀泗桥、贺胜桥两道门户,却被叶挺独立团等部队夜袭、迂回,从侧后切断退路,最终仓皇逃回武昌。 武昌战役持续一个多月,北伐军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拖垮了守军的补给,最终逼降守将,一举拿下华中要地。 与此同时东线攻江西的部队,在南昌战役中一度因为指挥冒进陷入险境,被孙传芳反包围,差点全军覆没,这也是北伐里少有的失利。 不过最终依靠友军牵制和部队顽强防守,第3次会战还是夺回了南昌,并且基本摧毁了孙传芳的主力。 如果只看兵力数字,北洋军各方面都占大头,但问题是他们的所谓七十万军队分属不同派系,缺乏统一指挥,一旦某个战区溃败,旁边的盟友不但不救,反而可能趁机捞地盘。 北伐军抓住这一点,打谁都瞄准一个派系的主力下手,先集中几倍于对方局部兵力的优势一口吞掉,再转头打另一路,形成滚雪球的战果。 沿途百姓的支持,也是北伐能快打快赢的另一个关键。 经过多年工农运动的动员,北伐军的旗号在南方农民心里是解放的象征,部队每到一地,就有人给带路、送情报、提供粮食弹药补给,甚至自发参加地方武装辅助作战。 相比之下,北洋军阀在控制区横征暴敛,民怨积累严重,当地人宁愿帮北伐军也不愿替军阀出力。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因素,就是北伐军高层的战略灵活性。 在老蒋掌握总指挥权后,虽然有过一些指挥失误,但整体上能抓住战机,比如在吴佩孚主力被击溃后迅速东向进攻江西,没给孙传芳充足的整军时间,这种节奏感让兵力劣势不至于在战场上被放大。 反观北洋军,哪怕有局部优势,也因为犹豫、缺乏协调而错失反击机会。 到了1926年底,北伐军已经在长江以南站稳脚跟,吴佩孚几乎被挤出政治军事舞台,孙传芳被迫收缩战线,北方的冯玉祥也举行五原誓师准备南下呼应。 此时的胜局,是军事、政治、社会动员三方面形成合力的结果,而不光是战场上的对射与冲锋。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只有十万人,却击败了拥有70万人的北洋军阀。 一边
阿皮历史库
2025-10-03 09:59: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