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带兵南下时,姚广孝嘱咐他说:“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千

熹然说历史 2025-10-03 00:44:41

燕王朱棣带兵南下时,姚广孝嘱咐他说:“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千万不能杀他!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 一句预言,改变了一个王朝的文化走向。当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时,他的首席谋士姚广孝说出了这番话,却没料到朱棣会彻底无视这个忠告。这个决定不仅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诛十族”惨案,更让天下读书人从此胆寒。 说起方孝孺这个人,那真是个传奇。他出生在浙江宁海的官宦之家,六岁就能背诗写字,十分聪明。更厉害的是,他拜了当时的大文豪宋濂为师,和太子朱标还是同门师兄弟。朱元璋第一次见到方孝孺,就对儿子说这个人眉眼间全是正气,品行端正,可以信任一辈子。 不过朱元璋当时并没有重用方孝孺,而是把他打发回了老家。这招其实很聪明,就像当年李世民故意贬黜李積一样,是为了给将来的皇帝留个得力助手。果然,建文帝朱允炆一上台,就马不停蹄地把在四川坐了十六年冷板凳的方孝孺接到京城当顾问。 朱允炆对方孝孺那真是言听计从。读书有疑问要问他,朝政拿不定主意也要问他。方孝孺在屏风后批阅文书,俨然成了建文帝的智囊团团长。本来这样的日子挺安稳,可惜朱棣起兵造反,一切都变了。 朱棣刚在河北起事的时候,方孝孺就给建文帝出了个狠招:让辽东的军队从山海关进攻朱棣,真定府的部队从卢沟桥直捣北平老巢,前后夹击。这招如果成功,朱棣肯定得回去救老窝,到时候再从后面追击,胜算很大。可惜建文帝优柔寡断,表面答应,实际上却派人去劝降朱棣,白白错过了机会。 方孝孺又想了个阴招,让使者在燕军中散布谣言动摇军心。结果派去的薛嵓胆子小,到了地方不敢执行,朱棣也根本不吃这一套。就这样,几次机会都被错过了。 关键时刻,姚广孝对朱棣说了那句话:“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千万不能杀他!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姚广孝这个人很有远见,他知道方孝孺在文人圈子里的地位有多高。这个人的文章传遍天下,学生遍布朝野,杀了他就等于和全天下的知识分子作对。朱棣当时也点头答应了。 南京城破后,朱棣召见方孝孺,要他写登基诏书。方孝孺披麻戴孝来见朱棣,一副守孝的打扮。朱棣还想装模作样地劝他,说自己只是学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直接怼回去:“成王在哪?”朱棣说建文帝自焚了。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需要成年的皇帝。方孝孺接着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被问得恼羞成怒,说这是他的家事,不用方孝孺操心,但诏书必须得方孝孺来写。方孝孺回答得很干脆:“死就死,诏书绝对不写!”朱棣威胁说要灭他九族,方孝孺大喊:“就算十族又怎么样!” 朱棣彻底被激怒了,真的把方孝孺的九族加上门生朋友,总共八百七十三个人全抓了起来。每杀一个人就问方孝孺写不写诏书,方孝孺始终不屈服。当他弟弟被推上刑场时,不但不怨恨哥哥,反而安慰他说这是天降灾难,只能以死殉君。方孝孺这时候才哭了。 就这样,方孝孺眼睁睁看着八百七十三个亲人朋友在面前被杀,自己也被处死。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上吊自杀,两个女儿投河而死。这就是历史上唯一的”诛十族”案,比传统的”诛九族”还多了一族门生朋友。 朱棣死后,儿子朱高炽当了皇帝。朱高炽觉得父亲做得太过分,主动为靖难之役的受害者平反。他派人到处找方孝孺的后人,最后在边疆军队里找到了方孝孺的侄子方孝复。这个人当年因为是军籍,才躲过了一劫。朱高炽赦免了他,让他回老家,还追赠方孝孺为文正公。 姚广孝的话应验了。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确实受到了重创。从此以后,明朝的文人都变得小心翼翼,再也没有人敢像方孝孺那样刚正不阿地和皇帝作对。这个悲剧不仅是方孝孺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朱棣违背了姚广孝的忠告,也为自己的统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姚广孝的预言成真了,方孝孺之死确实让天下读书种子凋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权力的傲慢往往会付出沉重代价。你觉得如果朱棣当初听了姚广孝的话,历史会怎样发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3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