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得双相,都是因为ta

张正浩是我 2025-10-02 15:00:29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对应遗传因素)为“癫狂”之发病基础,后天情志过极、心神受损则是直接诱因,二者相叠便易引发阴阳失衡——躁狂属“阳亢火盛”,抑郁属“阴凝气滞”。 而心神崩溃(也可以说是童年创伤),这些藏在心底的创伤性崩溃,往往在多年后以双相症状的形式爆发。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年前接诊的张女士。 她5岁时母亲因意外离开,彼时她已对母亲形成强烈情感依赖,且亲眼目睹了母亲弥留之际的场景,当场哭得晕厥。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幼儿心神未坚,骤逢至亲离世且目睹惨状,直接导致“心神失守”;“肝主疏泄”,长期思念与恐惧无法排解,肝气郁结日久生痰。 16岁时,她因持续情绪低落、厌学被诊为抑郁,正是“痰浊扰心、心神失养”的表现。婚后婆家要求严苛,过往创伤被重新激活,情绪开始剧烈摇摆:躁狂时通宵收拾家务、花钱无度(阳亢火盛),抑郁时卧床不起、拒绝进食(阴凝气滞),最终确诊双相。 这便是创伤引发“心神受损—肝气郁结—阴阳失衡”的典型病理过程。 治疗需紧扣“安神疏肝、辨证调方”原则,切不可“一方到底”。 初期以疏肝安神为基,用【柴胡、白芍、酸枣仁、茯苓】煎服,疏解肝郁、安定心神;躁狂发作时加【知母、生地黄】,清泻心火、滋阴降火;抑郁加重时改加【当归、远志】,养血安神、开窍解郁。 中医强调“阳盛则抑之,阴盛则补之”,若用治躁狂的寒凉药应对抑郁期,会致“寒上加寒”,加重阴凝;长期用同一方药则无法适配阴阳波动。需每月辨证调整,症状稳定后逐步减量,切不可突然断药。 说到底,双相的诱因往往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崩溃”里。 童年创伤如同深埋的“情志毒根”,遇外界刺激便会生长蔓延,最终引发阴阳失衡。无论是医学干预还是日常调护,唯有正视这些藏在心底的创伤,辅以“疏肝安神、辨证施治”的调理,才能真正斩断发病链条。

0 阅读: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