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招太妙了,谁想出来的呢?黑龙江大庆一个高级中学的食堂里,有一半的员工是这个学校

绾玉说 2025-10-02 09:25:50

这招太妙了,谁想出来的呢?黑龙江大庆一个高级中学的食堂里,有一半的员工是这个学校学生的家长,她们在这里既能挣到工资,又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就餐。 校园食品安全,这个让无数家长揪心的话题,似乎总是在监管和信任之间玩着猫鼠游戏。但你敢想吗?在黑龙江的大庆和哈尔滨,一些高中找到了一个绝妙的解法,直接把问题的核心给扭转了。 他们干了件特简单的事:把食堂一半的岗位,都给了在校学生的家长。这个被亲切地叫做“妈妈食堂”的模式,一下子就火了。 这里的家长员工,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她们可不是来打一份工的,而是抱着“给我自己娃做饭”的心情在干活。那股认真劲儿,是任何规章制度都换不来的。 洗菜、刷盘子,这些细节被抠到了极致。每一位妈妈都成了最挑剔的“质检员”,因为她们知道,灶台的另一头,坐着自己最牵挂的人。听闻,由爱筑起的防线,固若金汤。爱之力量,于无形间凝聚,化作一道屏障,抵御世间风雨,坚不可摧,令人动容。 这么一来,什么摄像头监控,瞬间都显得有点多余。卓有成效的监督机制,已然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个人的意识深处,升华为一种自发的自觉行为,成为社会有序运转的内在驱动力。学校再也不用费劲去公关、去解释食堂有多干净,因为家长们在后厨忙碌的身影,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信任状。 这个模式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一顿饭那么简单。它实现了家长身份的华丽转变,使其从校园外的默默旁观者,摇身化作校园生态积极的共建者,深度参与到校园的发展与建设中。大家不再是割裂的,而是成了一个真正的共同体。 对家长自己来说,好处也实实在在。不仅有了一份工资,工作时间还跟孩子上学同步,连每天接送的大难题都顺道解决了。能在工作时,亲眼看着自家孩子吃饭,那种满足感,是任何事都替代不了的。 这些家长员工,也成了学校和家庭之间最天然的桥梁。她们能把在学校的亲身体验带回去,化解了许多因信息不畅造成的误解,让家校沟通变得特别顺畅。 此点子的底层逻辑实则简明:使与结果关联最为紧密之人,深度投身于过程之中。如此这般,方能让行动更具针对性与成效。这个思路得到了新华社的点名表扬,网上更是掀起了一片“求全国推广”的呼声,周边学校也纷纷跑来参观学习。 它的生命力也被考虑得很周全。合同期通常是三年,正好跟孩子高中毕业挂钩。还有人提议,岗位可以在孩子毕业后,交接给更低年级的家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人们发现,这个逻辑还能用在别的地方。比如解决校园霸凌,或者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是不是也可以让最关心的家长们深度参与进来,共同治理呢? 正如今年8月29日《兰州日报》一篇报道里描绘的,当母亲在后厨忙碌,孩子在前厅安心吃饭,那个画面,真的就是我们所期盼的、充满信任和温情的教育环境。它把一个监管博弈的难题,变成了一个情感驱动的共赢方案。 信息来源:哈尔滨一中学“妈妈食堂”火了,超过一半员工为学生家长。网友:这饭吃着放心,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2025-08-29 18:58 兰州日报

0 阅读:88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3

用户10xxx03

1
2025-10-02 10:50

那学生毕业了,是不是得换下一批学生的妈妈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