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和以色列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本来不想让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参加联合国大会,阿巴斯竟然在中国的帮助下,如期参入大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8月底,美国国务院甩出一纸命令,把巴解组织数十名高层的签证全部撤销,阿巴斯成了最显眼的目标,官方解释冠冕堂皇,说是国家安全考虑,说巴勒斯坦没有坚决谴责哈马斯在加沙的袭击。 事实上真正的用意并不难理解,就是要堵住阿巴斯的嘴,阻止他在联合国大会上把以色列定居点扩张、人道危机的数据搬到全世界面前。 以色列的算盘更直白,他们害怕大会变成“控诉大会”,于是早早和华盛顿敲定,要在签证问题上卡死阿巴斯,这一切安排,在美国和以色列看来天衣无缝,利用东道主的优势,想让一个声音在制度层面彻底消失。 他们没有料到的是,国际政治的风向早已不再由一方独断,签证禁令一出,巴勒斯坦外交部当即回应,直指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打压,阿巴斯本人通过视频强调,这不会让他们放弃为公正发声的努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的身影出现得格外突出,8月30日,北京记者会上,王毅直言美国作为东道国违背国际承诺,搞小动作,严重背离联合国精神。 随后的行动更快,中国代表在日内瓦与巴勒斯坦常驻机构会面,拿出《联合国总部协定》和《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逐条标注东道国义务,阐明签证不能被政治化。 纽约那边,中国代表耿爽更是连续奔走,和非洲、拉美多国的常驻团逐一沟通,把法律条文和外交惯例放到桌面上,不同于喊口号的抗议,这一次中国把制度当成了武器。 对于不少中小国家来说,这种方式才是他们愿意支持的理由,因为如果连联合国大会的参与权都能被东道国任意剥夺,那明天失声的也可能是他们自己。 9月中旬的预备会上,中国率先提交修正案,提出允许阿巴斯以视频方式参会,俄罗斯、伊朗、南非等国迅速跟进,技术性的细节,比如翻译、带宽、发言顺序,都被一一敲定,很快草案获得了超过一百四十个国家的支持。 9月19日,联合国大会投票,结果一锤定音:145票赞成,仅有美国、以色列以及几个太平洋小国投了反对,这是对“签证封锁”的直接否定,也是对东道国权力的制度性制衡。 当阿巴斯以视频形式出现在大会大屏幕上时,整个会场响起掌声,美国和以色列原本想让巴勒斯坦的声音消失,结果却逼得更多国家关注这份演讲。 阿巴斯不仅提出加沙重建资金缺口的数据,还强调两国方案的法律基础,并且明确呼吁设立国际监督机制,那些原本可能淹没在冗长议程里的内容,反而因为这场争议被推到聚光灯下。 此刻尴尬的不是巴勒斯坦,而是美国自己,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美国一向以东道国身份自居,如今却被摆在了被告席。 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关键表态中都没有替美国说话,反而选择站在巴勒斯坦一边。 欧洲一些老牌盟友虽然不至于与美国正面冲突,但他们的投票已经传递出清晰信号:在国际舞台上,美国的叙事不再有天然的统治力。 这场风波还带来意想不到的反噬,美国一边强调自己是规则的维护者,一边用签证武器破坏规则,矛盾暴露得越明显,世界越容易识别出真正捍卫规则的一方。 耿爽在会上拿出总部协定的第五条,明确说明东道国必须保障所有成员平等参会,这不是礼节,而是义务,此举让美国代表无言以对。 内塔尼亚胡也没有想到,原本的阻挠动作竟然演变成一次国际舆论的反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经饱受质疑,这次又叠加了“剥夺话语权”的污名,全球范围内的批评愈演愈烈。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博弈的意义远不止于支持巴勒斯坦,而是一次多边主义的实践,通过条约和规则把美国的行政手段化解,把阿巴斯送上国际舞台,展现的是对联合国秩序的守护。 中小国家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新的平衡点:面对强权的操作,并非毫无办法,只要有人把规则握紧,声音就不会被彻底抹杀。 美国人和以色列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阿巴斯的声音不仅没有被压制,反而因为中国的制度反击,更加响亮地传遍了世界。 这一刻,谁真正维护规则,谁在任意绕开规则,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观众早已心中有数,麦克风不再只是强权的玩具,它属于所有愿意捍卫公平与秩序的力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美国人和以色列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本来不想让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参加联合国大会,阿
如梦菲记
2025-10-01 14:45: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