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攻占小谢韦尔斯克】 9月30日,俄罗斯国防部在每日简报中表示,俄军“南部”集群通过果断行动,攻占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居民点——小谢韦尔斯克。 这一消息正值俄乌冲突爆发600余天之际,其背后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影响值得深入解读。 从地理层面看,小谢韦尔斯克位于巴赫穆特西北约25公里处,是乌军在顿巴斯防线的重要支撑点。此地背靠谢韦尔斯克-巴赫穆特公路,是乌军向前线输送补给的关键通道。俄军攻占此地,不仅切断了乌军在该区域的横向联系,更对巴赫穆特的乌军侧翼形成包抄之势。 从战术层面分析,俄军此次行动体现了其近期的作战特点:以优势炮火覆盖为先导,配合地面部队的稳步推进。据开源情报显示,俄军在进攻前对小谢韦尔斯克及周边区域进行了持续数天的 artillery 轰炸,重点打击了乌军的防御工事和弹药库。这种“炮火犁地+地面清剿”的模式,虽推进速度较慢,但能有效减少己方伤亡,符合俄军当前“以时间换空间”的消耗战思路。 然而,这一胜利的“含金量”仍需客观看待。首先,小谢韦尔斯克的乌军守军规模有限,且在俄军长期围困下已面临补给困难,主动撤离的可能性较大。其次,俄军虽攻占了据点,但并未实现对乌军主力的围歼,乌军仍在周边区域保持有生力量,双方的拉锯战可能在新的战线继续展开。 对乌克兰而言,小谢韦尔斯克的丢失是顿巴斯防线的一次挫折,但并非致命打击。乌军可依托后方的克雷明纳-利西昌斯克防线重新组织防御,同时利用西方援助的远程火力对俄军补给线进行反击。此前,乌军曾多次使用“海马斯”火箭炮打击俄军的弹药库和 command post,这种“以点破面”的战术可能成为其应对俄军攻势的重要手段。 从冲突整体态势看,俄军此次行动进一步凸显了双方在顿巴斯地区的战略僵持。俄军试图通过局部突破瓦解乌军防线,但受限于兵力不足和后勤压力,难以实现大规模纵深推进;乌军则依托西方援助的武器装备和地形优势,采取“弹性防御”策略,虽局部阵地有所丢失,但整体防线仍保持完整。 此外,这一消息的发布时机也颇具意味。9月30日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及顿巴斯四州一周年纪念日,俄军选择在这一天宣布攻占小谢韦尔斯克,显然带有一定的政治宣示意义,旨在向国内传递“冲突取得进展”的信号,同时对乌克兰形成心理压力。 未来,随着冬季临近,战场环境将更加恶劣,双方的作战节奏可能放缓,但战略博弈的激烈程度不会减弱。俄军是否会以小谢韦尔斯克为跳板继续向巴赫穆特方向推进?乌军又将如何调整防线应对俄军的攻势?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深刻影响下一阶段冲突的走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就在刚刚乌克兰外交部长正式对俄罗斯发出警告9月30日,乌克兰外长瑟比加在参加
【6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