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十年,我的八条写作经验
董承评文学
2025-09-30 15:57:11
·
我来,最初的身份是写作者。
有粉丝留言或私信,让我谈写作。我觉得自己分量不够,一直没谈。
我得过文学奖,发表过作品,出过书,也是某省作协的签约作家,还是一个大学的驻校作家……这些头衔,可能有人觉得可以畅所欲言了。
但我深深地知道,自己道行尚浅。文学之路上,我只迈出了第一步。
刚迈步的人也有经验。我整理了几条切身的。我写作时,也是用这些来自我要求的。
一、我看,而非看我
写作可以始于自我,但不能终于自我。不要沉溺于“看自己”。用我的眼,写我所见的万物。这样,万物背后,都站着我。从我出发,抵达世界。
二、感受,而非思想
写作之初,最可信赖的,是感受:看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而非思想。所有感受都是独特的;大部分思想,都没什么新意,都是常识
三、名词,而非形容词
多用名词,意味着你要熟悉这个世界的事物:自然更替,建筑砖瓦,钢筋的韧性和寿命,快递如何完成分拣。少用形容词,意思是,你不要用“巍峨”“优美”“动人”,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去把这些形容词“形容”出来。
四、自己的话
小时候写看图作文,要求“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就是朴素的、你理解的词语,而不是成语、顺口溜、网络用语,更不是报刊体、电视广告体。
五、阅读,阅读,阅读
读好作家,发现他们说出了你想说而没说的,你经历而忽视的。如果你受到了刺激,不吐不快,赶紧拿起笔,或者打开电脑。你甚至不用担心你写的是别人写过的(除非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推理的核心诡计),每个人的感受,都迥异于别人。
六、生活,生活,生活
写不出来,可以去读书,更要去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学的土壤。去街道巷子里走走,去逛菜市场,去和跳广场舞的大妈、下棋的大爷聊天
七、随时随地写
古人写作,有随身卷子,还要磨墨,熏香。现在不用了,有所触动,拿出手机就可以写。我这十年的所有文字,多是在手机上写的。不挑情景,在商场,在洗手间,在睡着之前,手机上写了几十万字,代价是摔碎了两个手机。最近用笔记本多了,用了一个支架(MC迈从),散热,也治颈椎。但零碎写作,还是会在手机上。
八、朗诵修改
写完了,读一遍,读出声音。语感有时候也是声音的感觉。读,能发现不通、不顺的地方,矫情的地方,虚假的地方。读是最好的修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