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沈从文喝下煤油割腕自杀,被救下后,他想要拉着妻子张兆和的手,妻子却甩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30 15:30:58

1949年,沈从文喝下煤油割腕自杀,被救下后,他想要拉着妻子张兆和的手,妻子却甩开了,后来,他被转入精神病院,妻子也没有去看他。 沈从文是中国公学的老师,张兆和是他的学生。老套吧?可沈老师追人的法子,一点也不老套,甚至有点“偏执”。他就是写信,疯狂地写,一天一封,把所有的爱、自卑、幻想全写在纸上。 张兆和烦不胜烦,抱着一大摞情书去找校长胡适告状,想让校长管管这个“骚扰”女学生的老师。结果胡适这个“和事佬”反而劝她:“他是个天才,又这么顽固地爱你。” 张兆和直接怼回去一句:“可我顽固地不爱他。” 可再坚固的堡垒,也架不住四年如一日的水滴石穿。沈从文的信,文笔斐然,情真意切,哪个文艺女青年顶得住?加上家人、朋友都在旁边敲边鼓,说这乡下小伙子有才华,人老实。慢慢地,张兆和那颗顽固的心,松动了。 她后来给沈从文回了一封信,信里只有一个字:“允”。 1933年,他们结婚了。 婚后的日子,有过一段蜜里调油的时光。沈从文最重要的小说《边城》,里面的女主角翠翠,原型就是张兆和。 但问题是,人不能只活在书里。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婚姻的底色。 很快,两个人骨子里的不同就暴露无遗了。沈从文是文人,花钱没数,喜欢收藏古董字画,朋友来了大手一挥就请客。张兆和是当家主妇,看着家里的开销一天天变大,愁得不行。她希望丈夫能体谅现实的艰难,而沈从文却觉得妻子变得庸俗、市侩,不再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了。 他在给朋友的信里抱怨,说张兆和“不理解他”。 说白了,他爱的是他想象中的那个“三三”,那个缪斯女神。可张兆和,首先得是个人,是个需要吃饭、养家、为孩子操心的妻子和母亲。 矛盾的种子一旦埋下,就等着什么时候开出恶之花。而那个浇水的人,很快就出现了。 她叫高青子,是沈从文的一个超级粉丝。这姑娘聪明得很,她知道沈从文这样的男人需要什么。她把他所有的小说都读得滚瓜烂熟。第一次见面,她就特意穿了一件“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缘了一点紫”,这身打扮,完全复刻了沈从文小说里女主角的穿着。 沈从文一看就懂了。他摇摆了,最终还是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更要命的是,他把这事儿,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兆和。 这一下,彻底点燃了张兆和骨子里的高傲和决绝。她无法忍受这种背叛,带着孩子就回了娘家。虽然在林徽因等朋友的劝说下,这段婚姻没有马上解体,但一道深深的裂痕,已经永远无法弥合了。 张兆和回来了,可心,已经死了。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各自活在自己的孤岛上。 时间快进到1949年。沈从文因为他作品里所谓的“桃红色”“反动”思想,遭到了郭沫若等左翼文人的猛烈批判。一夜之间,他从一个备受追捧的大作家,变成了人人唾弃的“反动文人”。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他选择了最惨烈的方式,想结束这一切。 被救回来后,躺在病床上的沈从文,身心俱疲。他看着眼前这个他爱了一辈子,也辜负了一辈子的女人,下意识地伸出手,想寻求一点安慰,一点支撑。 可张兆和,只是冷冷地甩开了他的手。 那个动作,没有一丝犹豫。那一刻的冷漠,比煤油更呛人,比刀割更刺骨。 外人看来,张兆和太“狠”了。丈夫都这样了,怎么能如此无情? 可朋友们,咱们设身处地想一想。这个女人,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丈夫出轨,她忍了;生活困顿,她扛了;精神上的常年被忽略,她也熬了。她的心,早就被这“一地鸡毛”的婚姻磨得千疮百孔。如今,这个男人又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给她、给这个家带来了新的灾难和羞辱。 你让她怎么回应?再像个圣母一样,抱着他说“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她做不到。那一甩手,是她积攒了十几年的失望、委屈和疲惫的总爆发。她不是不爱了,她是真的,被伤透了,也爱不动了。 后来,沈从文被转到精神病院治疗。那段时间,张兆和一次都没有去看过他。 她不是在惩罚他,她只是在保护自己。她不想再看到那个让她痛苦半生的男人,不想再被卷入他那无休止的情感漩涡里。 再往后,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干校劳动。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挑大粪。有一次,他颤颤巍巍地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封信给姐姐看,哭得像个孩子,说:“这是三姐当年给我写的第一封信。” 信纸早已泛黄,上面那个娟秀的“允”字,是他一生的慰藉,也是一生的执念。 直到沈从文去世前,张兆和才像完成任务一样,照顾他的起居。但两个人,几乎没有交流。沈从文临终时,对她说:“都是我的错。” 张兆和没有理他。 2003年,张兆和在整理沈从文的遗稿时,写下这样一段话:“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太晚了。” 一声叹息。

0 阅读: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