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周希汉无意中举起望远镜向前观察,突然发现山梁上有无数黑点挪动,他顿时一惊,以为看错了,但再细看被吓的连忙大叫不好:“日军怎么来的这么快!” 1940 年 9 月 3 日的清晨,山西和顺县羊儿岭的雾气还没散,八路军 129 师 386 旅参谋长周希汉,正扶着战壕边的土坡,举着望远镜往山梁上望。 他的眼睛熬得通红,前一晚刚带着部队急行军百里,连警卫员都劝他歇会儿,可他摆摆手:“鬼子反扑得凶,多瞅一眼,总部就多一分安全。” 突然,望远镜里的画面让他心一沉,山梁尽头的灌木丛里,无数个小黑点正快速移动,连成一条蜿蜒的线,朝着八路军总部和 129 师师部的方向来! “是鬼子大部队!” 周希汉猛地放下望远镜,声音里带着急劲,“快!让一营抢占左边的山头,二营跟我守正面,把机枪阵地架到那块大岩石后面!” 没人敢耽误,战士们刚挖好的战壕还没来得及加固,就握着枪往制高点冲。 很快,日军的钢盔反光越来越近,这是日军第 36 师团的 600 多人,带着迫击炮和重机枪,想搞突袭端掉八路军的指挥中枢。 当第一发炮弹落在阵地前的空地上时,周希汉正趴在机枪手旁边,红着眼眶喊:“打!别让他们往前挪一步!” 这场仗一打就是两昼夜,日军发起了十几次冲锋,每次都顶着炮火往上冲,周希汉就凭着望远镜里观察到的敌情,一次次调整战术。 发现日军右翼火力弱,就派突击队绕后偷袭;看到敌人机枪手换弹的间隙,就指挥迫击炮精准打击。 警卫员后来回忆,那会儿周希汉眼睛肿得快睁不开,得人扶着才能站稳,可手里的望远镜从没放下过,嘴里还不停叮嘱:“注意看山坳里的动静,鬼子可能绕路!” 最终,战士们硬是在极端疲劳的情况下,击毙了日军永野大队长以下 400 多人,把剩下的鬼子逼得退了兵。 当八路军总部和 129 师师部安全转移的消息传来时,周希汉才靠在战壕上喘了口气,手里的望远镜筒都被汗水浸得发滑。 刘伯承师长听说这事儿后,拍着他的肩膀赞道:“希汉啊,你真是‘军中赵子龙’,一眼就护了咱们的命根子!” 其实这不是周希汉第一次靠望远镜立大功。早在七亘村战斗时,他就通过观察发现日军行军规律,建议部队在同一地点两次设伏,打得鬼子措手不及。 神头岭战斗前,他带着望远镜在山梁上蹲了两天,摸清了日军的补给路线,为伏击战制定了精准方案。 战士们都说:“跟着周参谋长打仗,心里踏实,他的望远镜里藏着‘千里眼’,鬼子的小动作都逃不过!” 这位 1927 年就参加黄麻起义的老红军,从长征路上的小战士,到抗战时的 “侦察能手”,再到解放战争中指挥部队横扫淮海、横渡长江的旅长,一辈子都带着股 “眼尖、心细、胆儿大” 的劲儿。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海军参谋长,照样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参与指挥击沉国民党 “太平” 号护卫舰,在海上续写传奇。 1955 年授衔时,周希汉戴上中将军衔的那一刻,手里还摩挲着当年羊儿岭战斗用过的望远镜。 那上面的划痕,是战火留下的勋章,更是一位将领用 “火眼金睛” 守护家国的见证。 直到今天,再提起百团大战里的羊儿岭阻击战,人们还会说:要是没有周希汉那关键一眼,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真正的军人:于细微处见危机,于危难时显担当,用一双眼、一颗心,撑起千军万马的安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八路军 129 师作战记录》、人民网党史频道专题报道《周希汉》】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