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K签证”要开放,其实是场误会。 中国压根没有这个签证类型,网上流传的“印度人组团来抢饭碗”,更像是一种情绪投射——把对就业压力的焦虑,安在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政策上。 真有外国人来华工作,也不是随便谁都能进。2023年在华持工作许可的印度人不到一万三千人,九成以上是工程师、研发人员,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普工。 真正在广东、江苏工厂里扎堆的,是越南、柬埔寨的工人,他们离得近、成本低、语言好学,这才是现实中的“竞争者”。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得有技能、有合同、有社保,缺一样,门都进不来。 更关键的是,2024年北京、上海、深圳已经上线了外籍人员就业监管平台。 企业敢用假学历骗签证? 敢压薪、不缴社保? 直接吊销用工资格,列入黑名单,连法人下次想开公司都难。 这不是口号,是真刀真枪在管。 中介伪造证书,现在能坐牢了。 我们总担心别人来抢饭碗,却忘了自己碗里的饭,从来不是靠关上门保住的。 过去三十年,中国靠的是吸引人才、提升效率,不是筑墙。 今天更该问的,不是“会不会有外国人来”,而是“我们还能不能给真正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 如果一个岗位,非得靠压低工资、无视保障才能招到人,那该反思的,不是外人太拼,而是这碗饭本身,是不是早就该升级了。 别被情绪带偏节奏。 政策没开闸,监管也没松手。 真正该警惕的,从来不是远方的陌生人,而是我们自己对规则的麻木。
K签证还没落地,国内就有“内应”蠢蠢欲动了?就在近日,网络上盛传国家即将在
【10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