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一条新闻,北京一家医院的挂号系统突然崩了,不是因为流量太大,而是因为太多人同时点开了“专家号候补”功能。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荒诞,但细想又特别真实。 我们总说要抢专家号,可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号源不够,而是我们对“权威”的依赖太深了。 我见过一位阿姨,感冒发烧,非要挂心内科主任的号,理由是“听说他治过高血压,我这心跳快,肯定和心脏有关”。 其实她只是熬夜加压力大,社区医生开点安神药就能缓解。 可我们习惯了把小问题放大,把普通症状和大病挂钩,好像只有顶级专家才能给个“准信”,心里才踏实。 医院不是超市,专家不是万能钥匙。 可我们被信息轰炸得太久,一有不适就搜症状、看科普、比对病历,越看越慌,最后非得找“大专家”才能安心。 这背后不是医疗资源的问题,是信任的错位——我们不再相信基层医生的专业判断,也不再相信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那天系统崩了,有人骂技术不行,有人感叹看病难。 但我觉得,真正该修的,是我们的认知。 不是每个咳嗽都要查CT,不是每个失眠都要找精神科主任。 真正的健康,有时候不是靠顶级专家开的药,而是靠少一点焦虑,多一点耐心,和一次安静的休息。 别再把医生当救世主了,我们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昨天刷到一条新闻,北京一家医院的挂号系统突然崩了,不是因为流量太大,而是因为太多
零动力
2025-09-30 04:07:36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