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听过,一听就想哭”】2025年“湾区升明月”电影音乐晚会经典落幕,感动万千观众。这场汇聚老中青少几代艺人、联结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文化盛宴,给人无穷回味。而最让全场屏息、让千万人红了眼眶的,是来自台湾80岁的凌峰先生演唱尘封40余年的《吾爱吾国》。这首刚写出后就被尘封40余年的“新歌”,更像是一首让人听后回味无穷的经典老歌。老先生用沙哑又滚烫的嗓音,唱出了一段岁月、一个灵魂,唱出了朴素、深沉、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深情,唱哭了台下观众,也唱进了无数华人的心里。“从来没听过,一听就想哭”,成了9月28日那晚无数人的共同感慨。
年轻观众对凌峰先生或许有些陌生,但对熟悉两岸交流史的人而言,他的名字即是两岸交流的一个历史坐标。凌峰先生1945年生于山东青岛,4岁随父迁台、在台北眷村长大,“家国”二字自幼便刻进他的生命。《吾爱吾国》这首歌,创作者是台湾音乐人陈彼得。他1943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广东潮阳,同样有着“大陆根”。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交流大门尚未完全敞开,陈彼得与凌峰两位先生怀着对故土的思念,写下“如果有轮回,我情愿投生再回到中国”这样直白滚烫的歌词,可这首歌刚诞生便因环境所限被尘封,这一藏就是40多年。今年6月陈彼得去世后,这份未竟的遗憾成了凌峰心底的牵挂。直到在“湾区升明月”晚会的舞台,80岁的他首度重唱这首歌,才把对老友的深切缅怀,这段被时光掩埋的家国之情,唱给了所有中华儿女听。当旋律响起,凌峰的声音诠释着一字一句的真诚,像一位老人诉说珍藏一辈子的故事,人们难以不共情、不泪目——那不是歌声,是跨越海峡的思念,是被岁月沉淀的热爱。
更让人动容的,是歌曲结束后凌峰喊出的那句话:“中国人必须要有家国情怀,对不对!”不是激昂口号,没有刻意煽情,就像长辈与晚辈谈心,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晚会音乐总监常石磊说:“在当下这个阶段,听凌峰老师这样的生活背景的人唱《吾爱吾国》,会觉得好多事情是注定的。看歌词、看他演唱时的样子,就知道生命力和内在的韧劲是打不断的,是与生俱来的。”这份“与生俱来”是什么?正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共同基因——家国情怀。凌峰一辈子都在践行这份情怀:拍《八千里路云和月》时,他顶着压力架起沟通桥梁;回青岛祭祖时,他用眼泪诉说对根的眷恋;如今唱《吾爱吾国》,还是在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赤诚。那句“中国人必须要有家国情怀”,是他用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对中国人而言,家国从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故乡的一抔土,是同胞的一声问候,是无论走多远都想回来的牵挂,是念念不忘的心灵归宿。
无数网友被凌峰的歌声深深打动。有台湾网友说,“边听歌边流泪,凌峰老先生唱的不是歌,是家国情怀”;经历过家国离别的人感慨,“听凌峰通过深情演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有网友分享“五岁的儿子听完哭了,说长大以后一定要让祖国更伟大,童真的爱国心,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强大更美好”;还有人回忆,“当年正是因为看了凌峰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才下定决心从美国回到中国工作,赶上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这些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留言,都在诉说同一件事:《吾爱吾国》唱的不是凌峰一个人的心事,而是千万华人共通的心路和情愫。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心底关于“家国”的记忆匣子——或许是爷爷讲过的抗战故事,或许是再踏上故乡土地的悸动,或许是目睹祖国强大的自豪。这份共鸣,无关年龄,无关地域,无关怎样的人生,只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
凌峰的歌声已深深烙进心底,这份感动更将常驻心中。因为我们知道,这首歌里唱的是过去、是现在,更是未来——过去,我们曾隔海峡相望;现在,我们相向而行;未来,我们终将共赴同一个团圆。《吾爱吾国》会像一束光,照在两岸同胞前行的路上,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别忘了自己的根,别忘了“中国人”这三个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与荣光。
我们都谨记着,“中国人必须要有家国情怀”。(作者:北平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