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么尴尬的情况?老板或者面试官问你一个问题,你其实知道的不多,但是你碍于情面,不得不回答点什么,结结巴巴的,还有点漏怯,最后就尴尬地结束了。 你知道我之前刚到公司的时候,有很多项目会。我刚去,很多项目还不理解,大家在开会时侃侃而谈,就我默不作声。那时候我就感觉,如果我不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我很快会被边缘化。于是我就自己学会了一个方法——假扮专家。别误会,这可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是一种快速逼自己成长的思维模式。 麦肯锡顾问常用的方法论里,有一条非常核心的原则:结构化思考加事实验证加问题拆解。就拿我自己来说,当我去学短视频剪辑的时候,我一点都不会。 首先我就假装自己懂,然后把任务拆成3块:素材整理、剪辑顺序、再加特效。然后我就自己尝试做了一个1分钟的小视频,哪怕可能音乐节奏卡得不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大脑强迫我自己去理解剪辑逻辑、时间节点和画面节奏。 几次练习下来,我发现自己不仅可以独立创作出个人作品,而且我觉得我的呈现不比专业人士差。 第二个,事实支撑。专家之所以看起来专业,是因为他们每句话的背后都有数据和案例。你也可以这样学习,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不懂就去找数据、找案例,或者观察别人的做法,然后自己去复述总结。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前阵子想学习高效阅读,我就先装作懂,然后把书分模块总结,记录每一章的核心要点,再用自己的语言讲给朋友听。慢慢的,我就发现我是真的理解了,也掌握了这个高效阅读的方法。原来我读一本书可能要半个月,现在读一本书可能只需要3天。 第三步,快速迭代认知。假扮专家的核心价值,是给你把不懂的事情弄懂。每一次假装都是在搭建思维框架,训练逻辑,验证理解。就像我之前在外企的时候,我没有跟BCG合作过,他们作为咨询公司,也不可能上来就理解我们的业务。 我观察他们的行为路径是这样的:拆解问题,找事实,修正思路。所以我觉得这个方法可以同样用在个人成长里:拆解问题,找事实,迭代理解。几轮下来,你的认知自然就提升了。 这里的矛盾点来了,很多人觉得成长只是慢慢的积累,要等你学会了、懂了,再去行动,但机会可能就溜走了呀。于是,假扮专家就能让你进入认知高强度训练场,逼自己学,逼自己理解,逼自己思考。最终你会发现,你原本陌生的领域其实只是训练场,每一次假装都是成长。
面试装过头了直接发了offer要不要去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