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确实霸气,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拒绝了使用英语回答问题。

顾议史实 2025-09-29 16:35:53

俄罗斯确实霸气,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拒绝了使用英语回答问题。拉夫罗夫表示,所有人都不要忘记,在联合国,俄语也是官方语言,与英语的地位是一样的。   这不是“听不懂”,而是“我偏不用”!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回应,把语言问题直接上升到了国家主权层面。   记者的提问用的是英语,拉夫罗夫却坚持用俄语作答,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俄语与英语,在联合国是平等的。”   这句话不只是在讲语言,更像是在讲政治,讲俄罗斯的底气和博弈的态度。   在联合国,俄语、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并列的六种官方语言,但现实怎样?   英语几乎成了“默认语言”,其他五种语言常常被边缘化,成了“象征意义大于实用功能”的存在,拉夫罗夫这番“拒绝英语”的举动,就是对这种“隐形语言霸权”的公开抗议。   有人说,这是小题大做,但对大国来说,语言就是主权的延伸,你用谁的语言说话,就意味着你在谁的语境下表达。   拉夫罗夫不讲英语,不是不懂英语,而是不愿“默认”这个世界只能用英语说话的规则,这背后,是俄罗斯对现有国际秩序“不买账”的鲜明态度。   再看中国,其实处境差不多,中文在联合国同样是官方语言,但很多中文文件要等英语原稿出来后翻译,中文表述权长期处于“被动式同步”状态。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话语权问题,说到底,谁的话容易被听见,谁的规则就容易被接受。   拉夫罗夫在联合国不只是“语言反击”,还顺带“输出”了一整套俄罗斯的战略立场。   他直接点名北约,说北约东扩不止没停,反而有“包围亚太”的倾向,他甚至指责德国在安全政策上“重新纳粹化”,措辞之强硬,堪称近年来俄方对西方最严厉的一次警告。   虽然话说得硬,但拉夫罗夫也留下了空间,他明确表示,俄罗斯“没有攻击北约的计划”,并强调俄方愿意就乌克兰问题与美方进行建设性沟通。   前提当然是,乌克兰必须尊重俄语居民的合法权利,换句话说,俄罗斯不是不谈判,但谈判桌上必须承认它的安全利益。   在这场“语言+安全”的双重博弈中,拉夫罗夫还提到了俄美核军控的问题,防止新一轮核竞赛。这种“既对抗、又合作”的姿态,正是大国博弈的常态。   这条军控红线,既是给美方一个“台阶”,也是俄罗斯在展示自己依然是全球稳定的关键参与者。   即便在乌克兰问题上立场强硬,在核武器这类“玩不起”的议题上,俄罗斯依然表现出一定的理性和克制。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一边在语言上强调“平等”,一边在军事上展现“责任”,俄罗斯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一个信号,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一个中心。   俄罗斯这次“语言战”打得漂亮,但它打的不是“文化自尊”,而是“国际身份”,在当下这个越来越多极化的世界,谁能在联合国用母语自信发言,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尊重。   文化自信不只是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语言,是国家认同的第一道防线,谁都不想在联合国这种多边场合上,被迫用别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立场。   中国其实也有类似的挑战,在很多国际组织里,中文虽然“有名”,但“无实”。很多发言、文件、规则讨论,几乎都依赖英语主导,中文往往沦为“翻译用语”。   而真正的语言主权,是要让世界听懂我们用中文说的逻辑,不是我们去习惯别人用英语设定的叙事框架。   拉夫罗夫这次“拒讲英语”的举动,看似小事,其实打在了国际秩序的软肋上,他不是在挑衅谁,而是在告诉世界:俄罗斯不准备继续装聋作哑,也不会随波逐流。   语言问题表面看是语种之争,深层是主权话语权的展现,当一个国家不再愿意“翻译”自己,而是要用母语“发声”,那说明它已经不满足于跟随规则,而是要参与制定规则。   未来的国际秩序,注定不再是单极的独角戏,文化、语言、军事、经济,都是战场,拉夫罗夫的举动,只是提醒我们:多极化,不只是看谁的军舰远,更要看谁的语言响。   语言有声,立场无声,但当语言成为立场,每一句话都不再只是沟通,而是博弈。

0 阅读:6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