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攻打越军炮台受阻,打了100多发炮弹,都攻不破,这时,一个炊事员找到了部队首长,说:"我知道这个炮台的弱点!" 仗打到这个份上,硬碰硬肯定不行了。谁都没想到,破局的关键人物,会是从炊事班走来的何国安。 首长们看着这个主动请缨的老兵,第一反应是疑惑。炊事员操心炮台?可当何国安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炮台内部结构图时,所有人都安静了。通风口在哪,承重墙有多厚,哪个位置是火力死角,他如数家珍。 原来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个少年时,被法国人抓去修建这座炮台。每一块砖石都浸透着他们的血汗,法国工程师怎么炫耀这个"杰作"的坚固,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没想到几十年后,自己亲手参与建造的工事,成了阻挡战友前进的障碍。 何国安选择独自靠近炮台。炮火在头顶呼啸,这个年近半百的老兵,凭借三十年前的记忆,在杂草丛中摸索。那一刻他不再是炊事员,而是带着救赎使命的战士。当他终于找到那个隐蔽的通风口时,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 十二吨炸药从通风口灌进去,这个号称"永不陷落"的堡垒,从内部被撕开。爆炸声响彻山谷,钢筋水泥的怪物在火光中坍塌。里面上千名越军,连同他们的自信,一起化为灰烬。 何国安后来立了一等功,可战争结束,他又回到发电厂继续做饭。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的英雄为什么甘于平凡。但我觉得,正是这种平凡才显得真实。他不需要鲜花掌声,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不是炸药量多少,而是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担当。何国安让我们看到,英雄不都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也可能是身边那个默默做饭的老师傅。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对国家的爱,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现在很多人追求轰轰烈烈,却看不起平凡岗位。何国安的故事像个温柔的提醒: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站在哪里,而在于当需要你的时候,能不能站出来。 那座炮台的废墟至今还在,它不仅是战争的见证,更在诉说着一个道理: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最强大的力量,常常来自最平凡的人。
1979年,我军坦克正在向前突进,突然从旁边暗堡钻出了两名越南女人,用火箭弹一下
【8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