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未来的结局,其实已经注定。“亲美、去俄、敌中”,目前这是外蒙古的做法,而外蒙古觉得自己这种方式很好,而外蒙古的做法,达到了中俄的预期。 这个国家虽然地盘够大,却被地理死死锁住,北面是俄罗斯,南面是中国,想要往外走只能经过两位邻居。 对外卖东西几乎全靠矿产,而矿石又离不开中国市场,百姓生活所需大多数也依赖中国的出口。能源则要靠俄罗斯输送。这个格局导致它即使想摆脱,也永远绕不开中俄的影子。 为了挣扎出点空间,蒙古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搞起了所谓的“第三邻国外交”。说白了,就是除了中俄这两家大邻居,再多交些其他远方朋友。 它想把美国、日本、欧洲拉进来,帮自己分担压力。于是派兵参加维和任务,和日本搞合作,甚至还和美国掰过手腕开稀土矿。 听起来是个聪明办法,但背后的困境摆在那里,它依然要每天和两位邻居打交道。地理和经济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它牢牢绑住,中俄心里都清楚,蒙古折腾再多,也跳不出这层关系。 如果说蒙古国的选择更多是生存本能,那么远在欧洲的德国,却冒出了另一种思路。德国政坛上的魏德尔,几年来频频出现在国际新闻里。 这位政治人物不愿再看到德国像现在这样,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她认为欧洲应该有自己的主意,不是光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而是真正想办法把牌权握在自己手里。 她对中国态度很特别。她不把中国和俄罗斯混到一起看,她理解中国为什么在安全问题上坚持到底,觉得用合作和诚意才是最有意义的选择。 她发现,德国跟随美国搞所谓的贸易打压,结果伤害的却是自己的汽车产业,中国市场占德国车企的份额非常大,但中国品牌在德国市场的比例却还小得可怜,这样做明显不划算。 她清楚,中国不是真正的威胁,威胁是欧洲自己没有独立性。 而在处理俄罗斯问题上,她同样没有盲目跟风。她知道乌克兰危机的根源不光在俄罗斯本身,北约的逼压才是火种。她希望看清问题本质,而不是一味把欧洲扔进泥潭里。 与此同时,她对美国的态度就更直白了,用她的话说,德国就像木偶,被美国操控着做各种决策,最终换来的是本国经济日渐困顿,能源紧缺,工厂搬走。 蒙古国和德国都在寻找自己的路,但两者的境遇完全不同。蒙古国只能在强邻之间左躲右闪,就像一个被现实条件压住的小角色,它想抓住远方的“第三邻国”,但脚下的绳子让它动弹不得。 魏德尔则是另一种思维,她试图让欧洲从根子上改变局面,不想再靠别人喂饭,却要面对联盟掣肘和美国压力的层层束缚。 一个国家寻求平衡,一个国家想追求独立,道路不同但困境相似。小国的命运常常由邻居决定,而大国的挣扎则来自历史形成的羁绊。 无论是蒙古的左右腾挪,还是德国内部的呐喊,最终都落在一个问题上:地缘和经济从来不是可以随意切换的选项。棋盘还在摆下去,每一步都带着限制,也带着必然。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南的打击有多大,为何几十年都难以翻身?据说撤的时候专门炸建筑
【10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