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8岁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那时的他还没有成为

春秋说史 2025-09-26 23:41:33

1958年,18岁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那时的他还没有成为一名战士,青涩的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谁能想到啊,这个眼里闪着光的青年,7 岁时还穿着露脚的破棉袄讨饭,嘴里哼着 “黄连苦,孤儿更苦” 的调子? 这张照片里藏的不只是一个人的青春,更是新旧中国的 “人生对撞”,看一眼就忍不住心头发酸。 他那工装口袋里,装着比棉花沉百倍的过往,3岁那年,祖父雷新庭被地主逼债,含恨而终。 5 岁时父亲被日军毒打后病情恶化,不治身亡;再后来,12 岁的哥哥在染布厂累到断气,尸体抬回来时,手里还攥着没织完的布。 1947 年,母亲遭地主儿子凌辱后,在中秋之夜悬梁自尽,年仅 7 岁的雷锋成了街上最可怜的娃,冬天就趴在别人家灶膛边蹭点暖,夏天躲在桥洞下啃发霉的红薯。 可 1958 年这身工装不一样,这是新中国给的 “重生证书”:他不再是没人要的孤儿,而是能去鞍钢当工人、能为大桥建设出份力的 “党的孩子”。 再看他脚下的翻毛皮鞋,踩着的是从地狱到人间的路。 1949 年湖南解放那天,乡政府的人把新课本塞到他手里,他摸着封面上 “人民” 俩字,眼泪 “吧嗒” 掉在纸页上,这是他头一回知道,穷人的孩子也能读书。 1950 年儿童节,老师给他穿上这辈子第一套新衣服,说 “这是毛主席让你穿暖的”,10 岁的他当场咬破手指,在纸上歪歪扭扭写 “毛主席万岁”。 后来他主动申请去鞍钢,特意把名字改成 “雷锋”,就是想 “像雷一样有力量,帮更多人摆脱苦日子”。 他身后的长江大桥,更是他 “人生觉醒” 的坐标。 当时他从湖南望城来武汉转车,特意请假三天来看大桥,还在日记里写 “这桥是人民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我也要做块砖,给社会主义添把劲”。 对别人来说,大桥是 “一五计划” 的里程碑;可对他来说,这是 “苦日子真的熬到头了” 的铁证。 以前他连长江边的芦苇荡都不敢靠近,怕被地主家的狗追着咬,如今却能站在大桥上,好好眺望属于自己的未来。 照片里没拍出来的,是他口袋里的钢笔和日记。那支笔写过 “我要做螺丝钉,拧在哪里都发光”,也写过 “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其实早在 1956 年小学毕业时,他就写过作文:“我想做一根火柴,哪怕只照亮一个人,也值了”。 这份 “想帮人” 的心思不是凭空来的,他尝过最苦的滋味,所以比谁都懂 “被人帮” 的温暖有多珍贵。 后来他去参了军,总爱做些好事:雨夜送陌生大嫂回家,出差时帮列车员扫地,省吃俭用把钱捐给灾区。 1962 年他因公殉职的时候,口袋里还装着没写完的日记。 现在再看这张武汉大桥前的照片,才真懂他的笑不是没缘由的:他吃过最苦的糖,所以愿意变成别人的糖;他走过最黑的路,所以愿意举着灯,照别人继续走。 这张照片之所以珍贵,从来不是因为 “雷锋” 这个名字,而是它记录了一个真相:是新中国把 “讨饭娃” 变成了 “建设者”,是党把 “孤儿泪” 变成了 “幸福笑”。 而雷锋后来做的那些事,不过是在自己 “被照亮” 之后,转身去 “照亮更多人”。 这才是雷锋精神的根:不是凭空的奉献,是 “自己被温暖过,就想着把温暖传下去” 的真心啊。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人民日报-2023年3月5日《传承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

0 阅读:0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