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

混沌于浮云 2025-09-25 20:48:19

1907年,林风眠母亲被族人抓去“沉塘”,年仅7岁的他抓起菜刀就冲向了人群,大声怒吼道:“放开我妈,不然我就不客气了!” 说起林风眠,得从1900年那个夏天讲起。他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偏僻山村,家里靠石匠手艺维持生计。父亲林世骏整天敲打石头,雕牲口槽啥的,日子过得紧巴巴。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婴儿一出生就得看体格。他刚落地就瘦得皮包骨,村里人直摇头,说这娃儿活不过月。母亲不干,拼死护着,跪着求长辈们别扔到乱葬岗。结果呢,这小子还真争气,渐渐长壮了点,虽说身上没啥肉,但力气不小,比村里那些壮小子还耐折腾。他不上学堂,就在家帮把手,捡石头、递工具。闲下来,他爱在村边转悠,尤其是那家染坊。马车拉着彩布进出,红的黄的蓝的,亮堂堂的,让他眼睛直发光。有时他捡染料水,抹在破衣裳上玩,染得五颜六色。村人看他机灵,也就由他去了。这段童年,穷是穷,但也给他种下对颜色的第一丝好奇。 1907年,林风眠刚满七岁,村里闹出大动静。母亲被指和染坊一个识字工人有私情,按族规得沉塘。原来几个月前,她学了点字,觉得能逃了,就和那工人约好夜里走人。结果刚起步,就被巡夜的抓现行。村长带人敲锣打鼓,押着她往池塘去。沉塘这事儿,在当时乡下常见,女人一沾上这种罪名,就没活路。林风眠听说后,抄起把小菜刀就冲过去,挡在人群前。族人一看这小子疯了似的,也没真下手,就松了人。母亲那次捡回条命,但没过多久,就从村里消失了。有人说她逃了,有人说被卖到山里去了。林风眠从此没了妈,变得寡言少语。家里人也没多管,他继续帮活计,但心事重了。这事儿对他打击大,成年后他总打听母亲下落,可始终没音讯。直到老来,手里还攥着她用过的木梳,当成念想。 母亲走后,林风眠在家待了几年,渐渐长大。村里没啥出路,他决定出去闯。1918年,他背着点积蓄,走到县城,进了梅州中学。那里他头一遭正经读书,成绩还行。高中毕业后,同乡朋友说上海有美专招人,他一咬牙去了。1919年9月,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刘海粟是校长,那学校风气开明,他学素描、油画啥的,手艺见长。没多久,听说蔡元培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他报了名。家人凑了200块大洋,他登船出海。船上颠簸,他靠着栏杆看海,脑子里全是前路。1920年到法国,先在第戎美术学院落脚。那学校是法国名校,他跟同学学人体、静物,笔触越来越稳。院长看他有天分,荐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那里环境更好,他泡在工作室,调颜料、画模特,从早到晚。法国人教的印象派啥的,让他眼界大开。他不光学技法,还逛卢浮宫,看东方藏品,琢磨中西怎么合。 留学那几年,林风眠过得苦哈哈。勤工俭学,边上工厂干活边上课,白天洗碗端盘子,晚上画到深夜。钱紧巴巴,他省吃俭用,衣服补丁摞补丁。但这磨炼也让他骨头硬。1921年转巴黎后,他和李金发他们住一起,互相切磋。画风开始变,融进中国水墨的意境。导师夸他颜色鲜活,不刻意却自然。1925年,他办了个画展,卖了点作品,攒够路费回国。回程船上,他盘算着怎么把学来的东西带回去。祖国正乱,军阀混战,但他一心扑在艺术上。到了上海,他先教书,边画边想中西融合的路子。那时候中国画坛热闹,徐悲鸿他们也在搞新派,他不想落人后头。 回国后,林风眠没闲着。1927年,他去北平,任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兼国画系主任。学校在古城墙边,他管教学,推西洋技法进课堂。学生多是热血青年,他讲构图、色彩,强调写实基础。没两年,1928年转杭州,接国立艺术院院长。杭州西湖边,环境好,他大刀阔斧改革。学校从杭州迁到西湖,学生画国画的用西法透视,水墨里加印象派光影。赵无极、吴冠中这些后辈,都是他带出来的。他不光教,还画,作品像《鹭》、《暴风雨》,线条流畅,色调和谐。抗日打响,1937年学校南迁,他打包画卷,带队颠沛流离。先到江西,再到四川,火车摇晃,学生散了些。他在重庆继续上课,边抗战边画,主题多是家国情怀。1945年胜利,学校回杭州,他重振旗鼓,办展出书。那些年,他画毁了不少,战乱中丢的,迁徙时坏的,让他心疼。 林风眠的艺术路,走得稳扎稳打。他主张中西合璧,不生硬拼凑,而是融骨肉。国画的笔墨意境,加西洋的构图光影,画出新味。早年染坊的颜色记忆,留学时的技法训练,全用上了。作品不多,但精。像《柏林之醉》,醉态毕现,情感深沉。他办过好几所学校,北平、杭州的,都留他印记。学生出去后,传他衣钵,中国现代画坛多亏他这股劲。晚年去了香港,租小公寓,继续画花鸟山水。经济宽裕了,画卖得动,但他总念旧。母亲的影子,挥不去。寻了半辈子,没找着。199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91岁。临终握着那把旧木梳,眼睛闭上。身后捐出几百幅画,国家收了。他的故事,就这么落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