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停止进口菲律宾香蕉,菲律宾香蕉协会的负责人愤怒地表示:“中国断了30万蕉

依秋聊趣 2025-09-25 15:49:31

自从中国停止进口菲律宾香蕉,菲律宾香蕉协会的负责人愤怒地表示:“中国断了30万蕉农的生计!” 菲律宾香蕉能被称作“撑起农业出口半壁江山”的角色,可不是凭空吹出来的,早年间中国市场确实把它捧成了实打实的“香饽饽”。 2011年那会,中国进口的香蕉里84.75%都来自菲律宾,相当于十个进口香蕉里有八个半带着菲律宾的土味,就连进口菠萝里94.27%也是菲律宾产的,这份额简直是垄断级别的。 2018到2019年更是巅峰,菲律宾每年往中国运的香蕉都超过100万吨,直接把日本维持了30年的“最大买家”头衔给抢了过来,那年头菲律宾香蕉协会的人提起中国市场,嘴角都能咧到耳根子。 能被中国市场看上,菲律宾香蕉确实有点东西。人家地处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香蕉树跟接力似的迭代生长,今天砍一批明天又熟一批,365天连轴转着供货,完全不用像中国国产蕉那样看天吃饭——海南的蕉1到4月上市,广东的6到8月,冬天怕寒潮夏天怕台风,供应时断时续。 更关键的是人家的标准化做得到位,香蕉从采摘到装箱全靠索道运输,一根都不带擦伤的,分级时连弯曲度、个头都卡得死死的,摆上盒马、山姆的货架个个都长一个样,哪像国产蕉常带着磕碰,大小还参差不齐。 苏州南环桥市场的批发商早就摸透了门道,进口香蕉占比常年维持在70%,毕竟消费者就认这“颜值”和稳定口感,国产蕉只能在农贸市场里占点边角料。 这波红利直接喂肥了菲律宾的香蕉产业。2019年的时候,单香蕉一项的出口额就占了菲律宾农业出口总值的30%,虽说离“半壁江山”差口气,但加上菠萝这些连带作物,说是农业出口的顶梁柱绝不为过。 更重要的是这产业辐射的人太多了,从棉兰老岛的种植园农户,到马尼拉港口的冷链工人,再到专门做出口包装的小作坊,整个产业链直接间接养活的人早就超过了30万。 棉兰老岛那边的蕉农更是把中国市场当成“衣食父母”,家里的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的钱,全靠砍下来的香蕉换,毕竟卖给中国的价格比卖给日本能高出一成,运输时间还短一半,船运五六天就到上海,损耗比运到欧美少得多。 可依赖症一旦养成,风险也跟着来了。2012年就出过一次大岔子,中国因为检出有害生物加强检疫,直接让1500个集装箱的菲律宾香蕉堵在码头,眼看着绿香蕉变成黑泥,出口商一下子就赔了10亿菲律宾比索,折合人民币快1.5亿了。 苏州的超市更直观,之前卖得火的时候一天能走几十斤,那阵子一天卖不了几斤,仓库里的香蕉堆着烂,老板只能降价甩卖。 那时候,菲律宾就喊着要找替代市场,又是开发美国又是进军蒙古,结果美国市场每周才发一集装箱,连塞牙缝都不够,蒙古的需求量更是少得可怜,根本填不上中国市场的窟窿。 没想到几年后更狠的来了,随着中菲关系波动,中国消费者对菲律宾香蕉的热情肉眼可见地降温,进口商们也怕砸手里,纷纷减少订货量。 2024年前四个月,菲律宾对华香蕉出口直接少了三分之一,市场份额从之前的70%跌到27.47%,眼睁睁看着越南后来居上,把“中国最大香蕉进口来源国”的位置抢了过去。 出口额更惨,2024年上半年直接砍了近一半,从去年同期的1.5亿美元跌到0.8亿美元,相当于少赚了4亿多人民币。 这时候再看香蕉协会喊的“断了30万蕉农生计”,真不是危言耸听。棉兰老岛有个叫阿罗约的蕉农,之前种了五公顷香蕉,每年卖给中国的收入能有20万比索,足够养活一家六口。2024年中国订单停了后,只能转卖给本地批发商,价格直接跌了一半,刨去肥料、人工成本,不仅没赚头还赔了钱,最后只能让儿子辍学去城里打零工。 产业链上的其他人更难熬,马尼拉有家国营冷链公司,之前80%的业务都靠运输出口中国的香蕉,订单一断直接裁员一半,剩下的工人只能拿半薪待命。那些做香蕉包装盒的小工厂更惨,原材料都备好了,结果订单黄了,只能把盒子当废品卖,老板愁得天天去市场蹲活儿。 说到底,菲律宾香蕉产业早就被中国市场“惯坏了”,把所有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一旦这个篮子没了,整个产业就得跟着翻车。之前中国市场给的甜头太足,让他们忘了搞多元化布局,也懒得升级种植技术,现在被越南、柬埔寨这些后起之秀抢了饭碗,再喊“断了生计”也晚了。 那些靠香蕉吃饭的30万菲律宾人大概也没想到,曾经捧红他们的中国市场,一旦收回青睐,日子会难成这样——毕竟不是每个市场都能像中国这样,有上亿人愿意为一口软糯的香蕉买单,更不是每个市场都能把一个国家的农产品,硬生生喂成“出口明星”。

0 阅读:0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