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撤回所有派往中国的科学家,他们以为这样就能阻止我们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我们还有王淦昌,他是核武器研究的伟人,为了祖国,他隐姓埋名后三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07年,王淦昌出生在江苏常熟丰塘湾的中医世家,可命运没多眷顾他,4岁没了爹,13岁又走了娘,最后只能跟着外婆过活。 没人想到,这个农村娃后来能从私塾一路考进清华大学,成了这所名校的第一届本科生。 再后来,他又考上江苏省官办留学生,去了德国柏林大学,师从世界核物理先驱迈特纳,就是那位被爱因斯坦夸“才华比肩居里夫人”的女科学家。 27岁那年,王淦昌拿到博士学位,当时国外的条件多好啊,同事都劝他留下,可他就一句话:“科学没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的祖国正遭难,我得回去。” 回国后的王淦昌,科研路上早就显露出过人的本事,可偏偏三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二十出头在德国时,他听了场学术报告,当场就看出报告里的问题,还想出了新的实验方法。 兴冲冲找导师迈特纳提建议,可这位大科学家没把这个中国小伙子的想法当回事,两次都拒绝了。 结果两年后,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了他当初提的方法发现了中子,顺理成章拿了诺奖。 1942年,他写的《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登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全世界都轰动了,美国科学家阿伦照着他的办法做实验。 这方法后来还被叫做“王-阿伦方法”,正是这个方法给中微子的存在打了基础。 可1995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因为第一次捕捉到中微子拿诺奖时,王淦昌只笑着说:“荣誉就该给最后做成实验的人。” 到了1959年,他带领团队在苏联杜布纳研究所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一下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国际上都预测他肯定能拿诺奖。 可就在这时候,王淦昌突然从所有人的视线里消失了,没人知道,他是接到了祖国的密电:“停止手头工作,马上回国领新任务。” 1961年4月,在北京的一间办公室里,有人告诉他,要接这个新任务,就得放弃所有名誉地位,断了和海外的一切联系,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得隐姓埋名。 那时候的王淦昌,在国际物理学界早就名声在外,可他就沉思了片刻,斩钉截铁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从第二天起,世上少了个叫王淦昌的科学家,多了个在核武器试验基地里叫“王京”的研究员。 这一隐,就是17年。 50多岁的他,是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可不管多苦,每次试验他都冲在前面,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个馒头一杯水就是一顿饭。 他还总去炸药浇铸工房跟工人聊天鼓劲,工人都亲切地叫他“王老头”,他听了还挺高兴:“这说明我跟大家打成一片了!” 1961到1963这两年,他领着团队做了上千次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炸药爆轰试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炸响,他就在现场看着那朵蘑菇云升起。 直到1978年,“王京”才变回王淦昌,回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大家这才知道,那个在基地里埋头干活的“王老头”,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核物理学家。 1999年,国家要给“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可王淦昌没能亲手接过奖章,一年前的12月10日,91岁的他永远离开了。 王淦昌的聪明,可不光是脑子好使能搞科研那么简单,他的聪明,是能看清什么对国家更重要。 当年从德国回来,正是抗战时期,他当教授挣的工资不算低,却常常吃不饱饭,下了课还得去放羊补贴家用。 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把所有积蓄都捐给了抗战,连妻子的陪嫁首饰都没留。 而他说的“以身许国”,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17年隐姓埋名,不光是改个名字那么简单,是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做什么,是放弃了国际上的学术声誉,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顶着风沙搞试验。 苏联撤走了专家,带走了资料,没人觉得中国能自己搞出核武器,可王淦昌领着团队,凭着自己的研究和反复试验,硬是把难关一个个攻破。 没有苏联的帮助又如何,王淦昌在苏联研究所待过,学了些经验,可核心的实验方法、研究思路,都是他自己和团队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王-阿伦方法”是他提的,原子弹起爆装置的试验是他领着做的,这些都不是靠别人教的。 苏联撤走专家后,他没抱怨没退缩,反而更拼了,因为他知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他用91年的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智者,更是国家和人民需要时,能挺身而出的勇者。
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撤回所有派往中国的科学家,他们以为这样就能阻止我们拥有
断代史鉴
2025-09-25 11:05:4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