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侵犯15岁的少女黄有良,她拼命反抗,鬼子大怒,正要杀她时,日本军

古巷中觅诗的文人 2025-09-25 00:37:49

1941年,日军侵犯15岁的少女黄有良,她拼命反抗,鬼子大怒,正要杀她时,日本军官却放她走,黄有良一愣: "小鬼子咋了?" 1941年,海南陵水,有个15岁的黎族姑娘叫黄有良。那天她在田里干活,身后突然传来日本兵叽里呱啦的声音。坏了,是鬼子。她撒腿就跑,可一个女孩子哪跑得过几个壮汉,没几步就被扑倒在地。就在一个鬼子撕扯她的衣服,举起刺刀要劈下来的时候,旁边一个日本军官突然大喝一声,制止了手下。他把黄有良扶起来,挥了挥手,让她走。 黄有良当时就愣住了,脑子里肯定闪过一个念头:"这小鬼子咋了?难道是遇上好人了?" 她来不及多想,抓起破烂的衣服就往家跑。跑到家门口,刚推开门,一双有力的臂膀就从门后把她死死抱住。她惊恐地回头,看到的,正是刚才那个放她走的日本军官。 原来,那不是拯救,是标记。 就像野兽在自己的猎物身上留下气味一样,那个军官只是不想让手下染指他看上的"猎物"。他一路尾随黄有良,提前躲进了她家里。那一刻,黄有良才明白,地狱的门不是刚刚关上,而是才为她一个人,悄悄打开。 她被那个军官侵犯,双目失明的母亲想保护女儿,却被一脚踢开。这还没完,晚上,那个军官又带来了十几个日本兵。 为了保护年迈的父母,黄有良放弃了反抗。她后来被抓进了日军在藤桥设立的慰安所,在那里,她和很多姐妹一起,度过了两年暗无天日的时光。白天是做不完的苦力,晚上是躲不掉的凌辱。 咱们很多人看历史,总喜欢把人脸谱化,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坏得纯粹。但真实的人性,尤其是战争里的人性,复得可怕。那个日本军官的行为,就不是简单的"坏",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恶。他用一种看似"善意"的举动,包裹了一个更加残忍和自私的内核。这种伪善,比赤裸裸的暴力,更让人不寒而栗。它让你产生一丝幻想,然后再亲手把这点幻想掐灭,让你掉进更深的绝望。 黄有良的故事。最揪心的。是她后来的逃牛和生活两年后,村里人想办法,捎信说她父亲病故了。黄有良哭着求日军放她回家奔丧。或许是觉得她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日军居然同意了。结果她回到家,发现父亲好端端的。原来,这是父亲为了救她想出的计策。 那晚,父女俩连夜在村里堆了两座假坟,然后躲进了深山。第二天,日军看黄有良没回来,派人来抓。村里人一口咬定,说她因为父亲去世太伤心,投河自尽了,还指了指那两座新坟。日军信以为真,这事才算了结。 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黄有良终于能回家了。但战争留在她身上的烙印,却成了伴随一生的阴影。村里人对她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给日本人睡过的",这种闲言碎语像刀子一样,一遍遍地割着她的心。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没人愿意娶她。最后,她嫁给了一个曾患过麻风病的男人,日子过得贫苦,还时常遭受丈夫的打骂,连自己的孩子都因为她的过去而埋怨她。 战争的可怕,不只在于战场上的炮火,更在于它能彻底扭曲一个人的生活轨迹,把本该属于她的阳光、爱情、尊重,全都夺走。 哪怕战争结束了,这种伤害还会像慢性毒药一样,折磨她一辈子。 2001年,年迈的黄有良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她和其他7位幸存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一起,远赴东京,起诉日本政府,要求道歉和赔偿。 这一告,就是十年。十年间,老人们拖着病体,一次次地奔波,一次次地揭开血淋淋的伤疤。可结果呢?日本法院以"没有证据"为由,驳回了她们的诉求。2017年8月12日,黄有良老人含恨离世,享年90岁。她终究,没能等来那句迟到的"对不起"。黄有良老人曾对记者说:"我愿意去日本,当着他们的面起诉他们。我不怕,要求他们道歉。"这位瘦弱的老人,用她生命最后的力气,打了一场注定艰难的官司。她输了官司,但她没输掉尊严。她为历史留下了证言,为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故事讲回开头那个问题:"小鬼子咋了?" 他没咋,他只是用一种更伪善的方式,犯下了同样的罪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真正想问的,其实是:"日本政府咋了?"为什么面对如山的铁证,依然选择逃避和否认?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答案。但在答案到来之前,我们每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有责任成为历史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抗日女性 日军女俘虏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古巷中觅诗的文人

古巷中觅诗的文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