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业很落后,靠什么养活14亿人?印度赚钱堪称绝活,给世界上了一课。 印度究竟是靠什么养活14人口的,看完他们的赚钱方式,不得不称赞一句“好活”。 谁能想到,在工业化程度并不高的印度,却硬是靠着“人多地少”的局面,把14亿人口喂饱了。这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2024年,印度人口达14.26亿,正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而就在这片不足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它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撑起了这个庞大的国家。 印度靠什么生存?说到底,还是靠地。这个国家的耕地面积达到1.6亿公顷,排在世界前列。 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占了国土的80%,不仅面积大,土地质量也不差。 再加上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平均1140毫米,有些地区甚至能下到2万毫米,足够支持一年三熟的种植节奏。 光有天时地利还不够,印度人也懂得借外力。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就引进墨西哥矮秆小麦和高产品种水稻,后来又学了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粮食产量翻倍增长。 如今,印度每年粮食产量约3亿吨,还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年出口1500万吨,占全球市场的40%。 但别以为印度就靠种地混日子。真正让它“养活”14亿人口的,是经济结构上的转身。虽然制造业不强,但服务业却走在了世界前列。 软件外包、信息技术、客户服务中心,几乎成了印度的代名词。 班加罗尔被称为“亚洲硅谷”,全球一半的软件外包订单都落到印度头上。服务业撑起了超过55%的GDP,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制药产业也是一张王牌。印度的仿制药供应占全球20%,被称为“世界药厂”。 从抗癌药到疫苗,印度的制药企业不仅价格低,还能迅速量产,满足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 虽然“印度制造”计划喊了很多年,制造业的占比仍只有15%,目标25%始终没实现,但靠着制药和汽车等支柱产业,多少也撑起了一片天。 劳动力是印度的另一个优势。平均年龄29岁,青年人口占全球五分之一。劳动力便宜,数量庞大,从农业到服务业都有大量年轻人撑场。 人口红利成了印度经济的发动机,至少在目前阶段,还没熄火。 文化和社会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资源的消耗。由于宗教原因,约40%的印度人是素食者,人均肉类年消费只有4.8公斤,是全球最低。 这意味着大量粮食直接用于人类消费,而不是养殖,节省了转化成本。 再加上农村人口比例高,农业生产仍以家庭劳作为主,耕作成本低,效率虽然不高,但胜在能吃苦、能坚持。 当然,印度的“赚钱方式”也不是全靠市场规则。它有一些做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争议。 比如,2022年冻结小米48亿元资产,理由是违反外汇管理法。 谷歌、亚马逊等跨国公司也被印度政府开出巨额罚单。2014到2022年,已有1777家外资企业退出印度市场,直接投资下降了16.3%。 还有去年印度提出的“卢比结算”能源贸易政策,要求俄罗斯用印度货币结算石油。但因为卢比无法自由兑换,导致俄方蒙受损失,最终不得不取消协议。 这种“你赚我不亏、我亏你别赚”的做法,虽然短期有效,但也让印度的国际信誉受到质疑。 更讽刺的是,印度每年能产3亿吨粮食,却因为保管、运输、分配等环节的失误,白白浪费掉2亿吨。与此同时,仍有1.9亿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根据2024年《全球饥饿指数》排名,印度排在第111位,被列为“严重”级别。在一个可以出口大米的国家,却有这么多人吃不饱,这个矛盾着实让人不好理解。 基础设施也是个大问题。灌溉系统年久失修,只有52.6%的农田能稳定获得水源。电力供应不稳定,农业现代化难以推进。 制造业更是长期处于结构性短板,缺乏供应链支撑,技术能力不足。这些都让印度的“工业梦”变得遥不可及。 贫富差距同样触目惊心。目前,约有6亿人每天摄入热量不足,40%的儿童营养不良。 富人过着国际化生活,穷人却连温饱都难以保证。发展成果没能均衡分配,反而成了社会撕裂的根源。 从表面看,印度确实靠着耕地、气候、文化和低消费结构,实现了“养活14亿人”的目标。但能不能“养好”这14亿人,才是真正的挑战。 短期内靠服务业和农业绰绰有余,但制造业的疲软、外资的不信任、资源浪费的顽疾,让印度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想要真正转型,印度必须在基础设施、粮食分配和制造业升级上拿出硬招。否则,靠省吃俭用和“打擦边球”的策略,终究难以撑起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未来。 信息来源: 《印度,靠什么养活了14亿人?》——蓝鲸新闻
印度沸腾了印度这次“沸腾”真不是媒体吹出来的虚劲儿,是苏杰生连着两场外交谈下
【2评论】【2点赞】
冷若冰霜
又一个“天竺”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