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可思议了!重庆一少妇为了打发空余时间,不去蹦迪也不玩游戏,而是用了16年时间,总共用830万针,绣了一幅22米长的“清明上河图”,今年9月17日终于完工!现在她已经54岁了,她自己也调侃:自己成功从小少妇熬成了老阿姨。网友:要是四大名绣,价值就高了,花了16年时间总得产生啥价值吧,结果是十字绣。 2009年,38岁的季女士在朋友家看到一幅精美的十字绣作品,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绣一幅属于自己的《清明上河图》。 当时家人都觉得她疯了,《清明上河图》可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面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光是桥上的行人就有几百个,每个人的服饰、表情、动作都不相同,更别提画中的亭台楼阁、车马船只,每一处细节都需要精确还原。 可季女士偏偏就是那种认准了就不回头的性格,她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做准备工作,买来14本图纸,每本1.5米长,准备了上百种颜色的绣线,还特意买了专业的绣架和放大镜。 2009年9月,她正式开始了这项浩大工程,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洗漱后就坐到绣架前,除了做饭、吃饭,其余时间几乎都在绣花,晚上经常绣到凌晨一两点,眼睛酸涩得睁不开才肯休息。 2010年因为丈夫工作调动,全家搬到了重庆,搬家时那幅还没完成的《清明上河图》被她小心翼翼地包了又包,生怕损坏了哪怕一针一线。 到了重庆后,季女士找了份文员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继续她的刺绣事业,同事们都说她是个怪人,别人下班后不是逛街就是追剧,她却总是急匆匆往家赶,说是有大工程要做。 最难熬的是2015年到2017年那段时间,绣到中段,正好是画面最复杂的部分虹桥,桥上桥下人来人往,有挑担的、骑马的、坐轿的,还有各种小贩叫卖,每个人物虽然只有指甲盖大小,但衣服的褶皱、脸部的表情都要绣出来。 有一次她绣错了一个人物的帽子颜色,发现时已经绣了好几天,拆还是不拆,季女士咬咬牙还是决定重来,那天晚上她一边拆线一边掉眼泪,不是因为辛苦而是心疼浪费的时间。 最考验耐心的是绣树木,画中的柳树枝条细密,每一根都要用深浅不同的绿色来表现层次感,她经常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专门绣一棵树,脖子僵硬了就活动活动,眼睛累了就滴点眼药水。 16年间,她用坏的绣花针装了整整一个铁盒子,手指被针扎破无数次,中指和食指都长了厚厚的茧子,最严重的一次,右手腕因为长期保持同一姿势患上了腱鞘炎,医生建议她休息至少三个月,可她只休息了一个星期,就又拿起了绣花针。 2025年9月17日当最后一针落下,季女士长长地舒了口气,展开这幅22米长的巨作时,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从38岁到54岁,人生最美好的16年,都融进了这830万针里。 完成后的《清明上河图》震撼人心,画面从汴京郊外一直延伸到热闹的市中心,田野、河流、桥梁、街市,每一处场景都生动再现,814个人物形态各异,有的在河边洗衣,有的在茶馆品茗,有的在街头买卖,仿佛能听到北宋汴京的市井喧嚣。 消息传开后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有位美术学院的教授看后感叹:这不仅是一幅十字绣,更是一个人用16年时间书写的坚持之歌。 对于有人质疑十字绣的价值,季女士看得很开:不是所有东西都要用金钱来衡量,这16年别人可能赚了很多钱,但我收获的是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每当看到这幅作品,就觉得自己这辈子没白活。 如今季女士正在考虑下一个目标,她说:人活着总要有点追求,不管多大年纪,这份执着和坚持,或许正是这个浮躁时代最需要的品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太有毅力了!”重庆,一女子下班闲得慌,为了打发时间,她不刷手机,不看电视,竟然
【39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