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电诈分子在采访中说:“我们给别人打诈骗电话或者发诈骗邮件的时候,会故意犯一些低级错误。 原来咱们平时笑 “骗子没文化” 的那些错字短信、口音奇怪的诈骗电话,压根不是他们能力差,反倒是精心设计的 “第一道筛选器”。 这伙人精得很,每一个错字、每一句漏洞百出的话,都是在给人群 “分类”,目的就是快速揪出 “最容易信的人”。 先说个实在的,你肯定收到过类似的短信:“您在某宝的订单异常,需点击链接办里退款,逾期将无法操做”。 里面 “里” 和 “做” 都是错字,正常人扫一眼就知道是假的,直接删了。但你知道吗?电诈分子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2023 年公安部公布过一组数据,这类带低级错误的诈骗信息,普通人的识破率能到 92%,也就是说发 100 条,92 个人会直接忽略。 可骗子一点不慌,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打算跟这 92 个人纠缠。他们真正盯着的,是剩下那 8 个会犹豫的人。 比如有人刚买了东西,看到 “订单异常” 就有点慌,哪怕看到错字也会想 “会不会是客服打错了?万一真错过退款怎么办”。 还有人本身就不太懂网络,觉得 “可能人家文化不高,短信写错字很正常”。 只要你心里动了这一下,没立刻删除,你就被骗子盯上了 —— 他们会把你的号码标记成 “潜力客户”,接下来要么打去电话,要么发更具体的话术,一步步套你的信息。 更有意思的是,不同诈骗类型里,“筛选器” 的花样还不一样。别觉得这些漏洞太明显,骗子就是故意的。 某省反诈中心 2024 年通报过一个案例:有位 60 多岁的阿姨,收到 “社保局” 的短信,说 “您的养老金账户将冻结,需登录网站认证”,短信里 “认证” 写成了 “认正”。 阿姨本来有点怀疑,但一想到养老金要没了,就没顾上错字,点了网站填了身份证和银行卡号,结果卡里的 8 万块养老钱全被转走了。 后来民警问她为啥没发现错字,阿姨说 “当时慌得很,就想着赶紧认证,哪还注意这些”。 这就是骗子的算计 —— 他们不跟清醒的人掰扯,专挑有 “情绪弱点” 的人下手。 比如老年人担心养老钱、看病钱,年轻人担心订单出问题、征信受影响,刚毕业的学生怕错过兼职机会。 这些情绪一上来,人就容易忽略那些明显的漏洞。 2024 年全国反诈大数据也印证了这点:被骗人群里,60 岁以上老年人和 20-25 岁年轻人占比最高,分别占 38% 和 29%,而这两类人刚好是对 “理赔”“征信”“兼职” 最敏感的群体。 某反诈专家就说过,经过这种筛选后的目标,最终被骗的概率比随机目标高 8-10 倍 —— 骗子宁愿让 90% 的人觉得 “傻”,也要抓那 10% 的 “精准客户”。 从这些事儿就能看出来,电诈分子的手段早就不是 “广撒网” 了,而是越来越懂 “心理学”。 不过得提醒一句,别觉得 “我这么聪明,肯定不会被骗”。很多被骗的人,之前也觉得自己不会上当,可真遇到事儿了,情绪一上来就容易糊涂。 咱们只要记住,真有事儿,官方不会用错字短信通知你,更不会让你转钱到 “安全账户”。下次再看到这种信息,别笑骗子笨,直接删了就行 —— 你越清醒,骗子就越没机会。
一名电诈分子在采访中说:“我们给别人打诈骗电话或者发诈骗邮件的时候,会故意犯一
【2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