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367团副参谋长怀疑掉队的战友是越南特工,竟不顾劝

受伤的金珂 2025-09-22 12:28:56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367团副参谋长怀疑掉队的战友是越南特工,竟不顾劝阻,夺过冲锋枪朝17名战友打了30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块在2019年进入军事博物馆的帆布,上面用鲜血写着三个数字:“363”,这块布,连同一个叫“扣屯”的越南地名,指向了一场战争中最让人心碎的悲剧,在那里,367团副参谋长陈国旺夺过冲锋枪,向自己的战友射出了30发子弹。 这究竟是一个人的崩溃,还是整个战争机器在某个链条上的系统性失灵?扣屯,这个本该作为穿插作战胜利坐标的战略咽喉,也因此成了一座警示后人的路标。 战场首先碾碎的是人的感知,陈国旺和他的士兵们当时已经不是正常人了,连续四天,总共睡了不到十个小时,在喀斯特地貌中强行军52个小时,脚底板早就磨烂了,还得时刻提防旱蚂蟥和竹签陷阱。 这种生理上的极限,催生了心理上的鬼魅,陈国旺的脑子里,全是过去7天里4次遭遇越军渗透的影子,他甚至下令击毙过伪装成伤兵的敌人。 这种经验让他把警惕变成了偏执,最终演化为战场幻觉,看民房像敌营,看废坦克是伏兵。 当哨兵报告有不明人员接近,当另一支分队也传来发现可疑人员的消息时,这些信息没有触发核实程序,反而成了他内心恐惧的最后证据,在军事法庭上,他痛哭着说,自己当时眼前晃动的,全都是敌人的头盔。 如果说指挥官的崩溃是悲剧的导火索,那么技术和制度的漏洞,早就埋好了炸药,在越南北部的喀斯特山区,电台成了摆设,通讯距离短得可怜,不到三公里。 这直接导致367团被地形撕裂成五个部分,各自为战,成了信息孤岛。 黑夜,则放大了这种隔绝,当时全军的夜视装备配发率低得吓人,不到百分之五,大部分士兵都是睁眼瞎,陈国旺自己的那台夜视仪也失灵了,屏幕上只有一片雪花,他们看不见,也听不见。 更要命的是,面对这种“看不见”的局面,竟然没有一套应急的识别规程,明明有四种稳妥的处理方式,比如派人去看看,或者先缴械看管起来。 他们甚至没想起用步话机联络一下仅有百米之遥的友军阵地,这种失能并非孤例,几乎同时,362团也因误判旗语,用炮火杀死了自己的副团长。 悲剧以一种惨烈的方式倒逼了变革,陈国旺被判处死刑,但这并不是结束,1980年,军队紧急配发了荧光识别条和激光应答信号器,用技术手段给黑夜中的士兵点亮一盏“我是谁”的灯。 《敌我识别十八问》这本小册子被塞进了基层军官的口袋,里面用最直白的话强调“先打照明弹,瞅清衣裳再扣扳机”。 侦察兵们甚至发明了“脱裤子”的土办法来识别敌我,因为解放军穿四角裤,而越军穿三角裤,这方法听着有点滑稽,却透着一股子从血泊里爬出来的务实。 扣屯的枪声、陈国旺的眼泪和那块血帆布,都内化成了军队的集体记忆,老班长们用这个故事告诫新兵蛋子,在战场上,“练眼力”比练枪法更重要,因为在混乱中认出自己的兄弟,有时比冲锋更需要勇气。 这场发生在高平的误击事件,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错,它是一个鲜活的样本,展示了当个体认知、技术系统和战场文化同时失效时,战争的迷雾会变得多么致命,那些用生命换来的荧光条和条令,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战争一声沉重的叹息。 主要信源:(潘凯恩.重返历史现场——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社会观察,)

0 阅读:1829

猜你喜欢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