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舟平(1913-1945)一位值得铭记的河南南阳籍革命烈士和抗日英雄。他的一生

史迹奇闻号 2025-09-22 09:46:16

王舟平(1913-1945)一位值得铭记的河南南阳籍革命烈士和抗日英雄。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英勇斗争。[祈祷][祈祷][祈祷] 王舟平(曾用名:王培章、王子升、王子平、王文襄等) 。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早年经历坎坷,曾辍学并在私塾半教半读,甚至到湖北襄阳的一家私人印刷所当过童工,因不堪其苦而逃回家乡。尽管条件艰苦,他仍坚持自学,深受族长王可亭的赏识和接济。 1931年,王舟平随王可亭到开封河南通志馆工作,负责绘制图表和抄写资料。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如《现代世界观》、《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革命的几个根本问题》等,思想逐渐启蒙,开始认识到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1934年,在南阳刘宋营小学任义务教师时,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曹云阁,并开始接触《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从而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同年秋,经曹云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王舟平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南阳、内乡、镇平、方城、唐河等地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发展党员,宣传革命思想。1937年4月,因南阳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王舟平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北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此后,他受组织派遣,到国民党孙殿英部做统战工作,帮助友军巩固和扩大抗日力量,并在该部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 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王舟平曾两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一次在山西晋城,一次在宜阳),但他信念从未动摇,两次都通过努力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再次入党。 1940年1月,王舟平化名王子平,奉命担任中共临鲁地委书记兼鲁山县委书记。他以教书为掩护,在豫西地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同年6月,他成功发动并领导了鲁山西马楼一带两千多农民进行抗“官车”斗争,最终迫使国民党当局减轻了农民负担,取得了胜利,大大提高了党的威望。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王舟平奉命撤离鲁山,奔赴延安。在延安,他先后在中央党校学习和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河南大部沦陷。王舟平随军南下,重返豫西,投身于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45年1月,他被任命为八路军独立第七旅政委兼中共渑池县委书记。独立第七旅是由当地地方武装上官子平部改编而成,成分复杂。王舟平到任后,深入开展整军运动,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同时在地力开展 “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 ,减轻农民负担,深受群众拥护。 然而,原国民党渑池县县长、独立第七旅旅长上官子平在国民党特务策反下,于1945年5月26日晚发动了反革命叛乱,史称 “豫西事变” 。叛军趁八路军主力外出、分区司令部兵力空虚之机,在渑池县耿村等地同时发动袭击。王舟平和参谋长白云等旅部领导人在旅部所在地耿村不幸被叛匪抓捕捆绑。 面对叛匪,王舟平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我们来到渑池是为了抗日,是为了解放渑池12万人民,我们没有对不起渑池人民的地方!”凶残的敌人害怕他的影响力,随即在下令将其杀害。王舟平时年仅32岁(按1913年生计算)。 王舟平牺牲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功绩。1951年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追认王舟平为革命烈士。1966年,中共渑池县委在县烈士陵园为王舟平烈士修建了陵墓。2009年,他入选河南省“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5年8月,王舟平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舟平烈士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一生。他三次入党的经历,尤其体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继续激励后人。 #记录我的2025#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迹奇闻号

史迹奇闻号

启航出发,探寻历史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