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贡献,细节是可以理解的,不难懂昨介绍了甲骨文常识,几十个字,以

烨华聊商业 2025-09-21 15:24:51

王国维的甲骨文研究贡献,细节是可以理解的,不难懂

昨介绍了甲骨文常识,几十个字,以及罗振玉系统收集资料破译文字的贡献。古董商人1899年起就封锁消息不说从哪挖的,罗振玉派人跟踪,1908年才发现是安阳小屯。

甲骨文研究方面名气最大的学者应该是王国维(1877—1927)。王国维不是最早接触甲骨文的,但他第一次把甲骨文材料与典籍完美对接,通过他的研究,商代由传说变为信史。还有他提出了考古的“二重证据法”。这些不少人大略听说过,但细节不太清楚。例如王国维对“王亥”、“上甲微”这些商王朝先祖的解读,细节就挺有意思的。

《史记》上关于成汤的先祖是这样说的: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第一段是帝王家族常见吹牛,商王朝起家先祖叫“契”,帮大禹治水,舜帝封赏,故事不难懂。第二段天书样的家谱才是干货,司马迁记载的8人序列“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是研究重点。

王国维牛逼的是,他从甲骨卜辞里,完全定位了8人序列!这是极铁的证据,说明商王朝传承记载不是吹牛。这类似古埃及“王名表”,而且记载在没失传的《史记》里,让《史记》的“信史”地位更为稳固。要注意,史记里的神话传说附会,学界都明白不必认真。哪些能信,哪些不必认真,这是基本功,研究东方西方的古代著作,必须接受这个常识。

王国维的重大发现是,司马迁写错了!“振”的名字实际是“亥”,到司马迁的时候传成了“振”。甲骨文里时常见到“高祖亥”的文字。《山海经·大荒东经》“王亥托于有易”、《楚辞·天问》“该秉季德”、《竹书纪年》“殷王子亥”,《世本》的胲,都提到了这个“王亥”。司马迁没注意将“振”修正为“亥”。这种事那年头经常有,看花眼抄错了,后面抄的继续错,还错成几种。

另一个明显错误是,报丁、报乙、报丙次序乱了,司马迁或前人不小心。合理是报乙、报丙、报丁。另外,“报”在甲骨文中写成“匚”,是指祭祀仪式上的神龛,并非人名的一部分。主壬、主癸里的“主”也不对,甲骨文原文是“示”,也是与祭祀有关的字,不是人名一部分,还被抄成了“主”。

这就是著名的“三报二示”世系纠错。这说明中国古文字确实容易抄错,考证是很有意思的。

8人序列里,司马迁原文还把一人写成“微”,这就太不对劲了。从前面的知识,8人应该是“亥、微、乙、丙、丁、壬、癸、天乙”,天乙是成汤特殊处理,其它人都是天干字才对,“微”在这太显眼了。王国维考证,这个微,应该是“甲”!

商朝人为啥要把先王名字写成这样?这是特殊的祭祀排序问题。商人是用60周期纪年月日的,就是天干地支,早就发明了一直传到后世。

王国维整理的甲骨文写道:甲戌翌上甲,乙亥翌匚乙,丙子翌匚丙,丁丑翌匚丁……壬午翌示壬,癸未翌示癸。“翌”是商人一个重要祭祀大典,一天祭一个先公,后世一直有模仿。顺序严格对应,甲日祭上甲、乙日祭报乙,直到癸日祭主癸,形成“天干-庙号”同日的固定搭配。所以,这些先王就用天干当庙号了,很科学严谨。显然,“微”那个地方,应该放个“甲”才合适。这人最终被学界称为“上甲微”。

还有个技术性细节,甲骨文里总出现一个人名类似“田”。王国维果断判断:“卜辞中凡田狩之田字,其口中横直二笔皆与其四旁相接。而人名之田,则其中横直二笔或其直笔必与四方不接,与田字区别较然。田中十字,即古甲字。”这是说,王国维考证出了甲骨文中“甲”的写法,口和十不相接,如图一中所示。

王国维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这就是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后面看熟了没啥,就是文献加挖地,以前是没想到可以这样的。

王国维只是破译了十多个甲骨文,不以破译大量文字见长。但是他这个“王名表“研究技术难度很高,突破性成就很大。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烨华聊商业

烨华聊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