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金融数据表面看,M1(狭义货币供应量)与M2(广义货币供应量)双双保持较高增

周仓与商业 2025-09-21 12:41:56

8月金融数据表面看,M1(狭义货币供应量)与M2(广义货币供应量)双双保持较高增速,两者之间的“剪刀差”还在持续收窄——这组通常被视为经济活跃度向好的信号,却让不少机构陷入了“矛盾困境”。 打开各大机构的分析报告,几乎都在围绕数据拆解展开:信贷规模不及预期,社会融资总量也表现平平,一番推导后,不少结论直指“经济毫无起色”。可矛盾的是,没人能说清:既然信贷、社融这两大“经济引擎”动力不足,M1和M2为何能实现大幅改善? 其实,答案并未藏在复杂的经济模型里,而是被传统经济学的“封闭视角”挡在了门外——这些机构习惯性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封闭体”,默认资金只能在国内市场流转,却忽略了中国早已是深度融入全球的开放经济体,与海外的资金流动规模之大、频率之高,早已成为影响国内金融数据的关键变量。 要解开这个迷局,首先要打破一个认知误区:M1和M2本质都是“存款”,但存款绝非只能在国内“搬家”。当跨国资金开始流动,这两组数据的变化逻辑便会跳出传统框架。比如,当海外资金因全球经济环境变化选择回流中国时,这些资金进入国内金融体系后,要么转化为企业活期存款(计入M1),要么成为居民或企业的定期存款(计入M2)——无需依赖国内信贷派生,无需等待社融放量,M1和M2的增速自然会随之抬升。这也解释了为何8月信贷、社融表现一般,货币供应量却能逆势走强。 更值得深思的是,跨国资金流动还常常颠覆我们对“利好”“利空”的固有认知。比如在利率政策上,很多人想当然认为“降息是利好,加息是利空”,但放到开放经济体的资金流动逻辑里,事情往往会走向反面。 当中国开启降息周期,美中利差会进一步扩大——对逐利的资金而言,利率更高的美元资产自然更具吸引力,这会直接引发国内资金外流。此时,若外流的资金规模超过了降息本应派生的货币量,降息非但难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可能成为市场利空。要知道,货币派生需要依赖社会贷款和融资活动,而企业和居民的借贷意愿并非政策能强推,“马儿不喝水,强按头也没用”;但资金外流却是更直接、更快速的市场行为,其对货币供应量和市场信心的影响,往往比缓慢的货币派生要大得多。 这次8月金融数据的“矛盾”,恰恰给市场提了个醒:分析中国经济,早已不能再用“闭门造车”的思维。当跨国资金成为影响金融数据的重要力量,只有跳出传统框架,看到中国与全球市场的深度联结,才能读懂数据背后真正的经济信号——毕竟,在开放的全球资本浪潮中,忽略资金的跨国流动,就像拿着旧地图寻找新航线,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周仓与商业

周仓与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