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在黑彝匪军部落里,有一位格格不入的汉人奴隶,他在被西康军区解放军解救

古今漫谈 2025-09-20 09:51:07

1952年,在黑彝匪军部落里,有一位格格不入的汉人奴隶,他在被西康军区解放军解救后才终于吐露了自己的身份,竟引得彭老总亲自前去看望,这人到底是谁?

1952年,西康省大凉山深处,解放军正在展开一场剿匪行动。彝族部落里,一位格格不入的汉人奴隶引起了战士们的注意。这名左眼失明的中年人,衣着破烂,面容憔悴,看上去像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但实际年龄还不到四十岁。 由于语言不通,部队急需一位能与当地彝族交流的翻译。经过全村寻找,只有这位外地来的汉人奴隶懂些汉语。起初,这名奴隶戒备心很强,一言不发,使得解放军战士们只能干着急。 几天后,一个偶然的对话改变了局面。当奴隶得知眼前这支军队就是以前的红军时,他的态度突然转变,眼中噙着热泪,主动向战士们讲述了自己的身份和经历。 "我叫帅仕高,17年前在安顺场帮红军渡过了大渡河。"这简单的一句话,让在场的解放军战士们为之震惊。 原来,这位饱经沧桑的奴隶,正是当年那位帮助红军渡过大渡河的船工头领。西康军区副政委鲁瑞林得知这一消息后,惊喜地直呼:"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 消息很快被层层上报。要知道,早在建国后,刘伯承和彭德怀就曾下令组织专人寻找那些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船工,希望能帮助他们回到家乡安居乐业。时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兼62军政委的廖志高曾组织专门力量,成功帮助了20余位船工重返家乡,但唯独没能找到帅仕高。 帅仕高被发现后,立即被送往成都医院治疗。医生们努力医治他的眼疾,但由于拖延时间太久,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没能治愈他的失明眼睛。虽然当时刘伯承正忙着筹建军事学院,彭德怀则在朝鲜战场上,未能立即见面,但军区还是安排帅仕高回到了阔别17年的家乡石棉县安顺场。 他分到了三间房屋和一些生产工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结婚生子,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一切,对于曾经被迫流离失所、沦为奴隶的帅仕高来说,宛如重获新生。 帅仕高被救出时的状况,是十七年苦难岁月的真实写照。当年为了逃避国民党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逃进深山。后来被彝族首领捉住,成为养马的奴隶,日子简直生不如死。他每天累死累活,连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睡在牲畜的圈里。久而久之,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年纪轻轻就得了一身病,左眼也因长期烟熏火燎而彻底失明。 那是在1935年的春天。大渡河畔,中央红军正面临生死抉择。经过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红军终于来到了大渡河沿岸。蒋介石对此不屑一顾,他坚信红军无法渡过这条湍急的大河,甚至扬言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年轻的船工挺身而出。他就是帅仕高,四川省石棉县安顺乡人,当地有名的"船老大"。1935年5月25日凌晨,正是他操舟协助红军第一批17名勇士冒险渡河。在敌人猛烈的枪林弹雨中,帅仕高凭借娴熟的技艺,将渡船安全送到对岸。1营2连连长熊尚林带领战士们迅速上岸,压制住了敌人火力。 帅仕高的行动感染了其他船工,最终有七十余名船工加入。他们日夜奋战七天七夜,将7000多名红军战士安全送过大渡河。渡河结束后,一位红军首长给了帅仕高8块大洋,送他离开。这位红军首长,正是后来的大名鼎鼎的彭德怀。 然而,红军离开后,噩梦开始了。国民党对帮助红军的船工展开疯狂报复,帅仕高成为首要追捕对象。他的父亲、哥哥和嫂嫂被关押,父亲最终惨死狱中。帅仕高被迫逃亡,最终沦为彝族首领的奴隶,开始了长达17年的黑暗岁月。 时光流转,1955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帅仕高受邀前往北京,参加红军强渡大渡河二十周年庆典。刘伯承、彭德怀等开国元帅与他亲切交谈,三位老人坐在一起,共同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1966年3月,彭德怀担任西南三线建设的第三副总指挥,在四川石棉县检查工作时,得知帅仕高住进医院,决定亲自去看望。年迈的帅仕高因眼疾看不清来人,直到年轻战士提醒,才认出了彭老总。 彭德怀深情地对帅仕高说:"我是当年的战士。如果当年没有你们这些船工,我们渡河就困难了!我就是代表当年那些渡河的红军战士来看望你,感谢你!让你吃苦了啊!"说着,彭德怀向帅仕高深深鞠了一躬。 临别时,彭老总给了帅仕高30元钱和3包大前门香烟,还有一台收音机,叮嘱他:"老朋友,你在这里安心养病,把眼睛治好,我有时间一定再来看你。" 此后,杨成武、杨得志等将领也派人看望帅仕高,送去缝纫机、收音机、大衣等生活物品。1987年,在时任总参谋长杨得志的安排下,帅仕高去往北京参观游览。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年迈的帅仕高心情澎湃。 1995年,84岁的帅仕高永远离开了人间。2007年,在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帅仕高被评为"爱国拥军新闻人物特别奖"。他的孙子帅飞代替爷爷领奖时说:"我们始终要牢记,今天的幸福和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古今漫谈

古今漫谈

解锁无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