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蒋介石身边的第一谋士是谁? “1924年11月的傍晚,段祺瑞放下茶盏,对身旁的人说:‘北洋这盘棋,得徐树铮出手才行。’”一句轻声,却勾勒出民国枭雄与智囊之间的依存。乱世兵戎交错,谁也离不开一双冷眼与一颗活络的脑筋。古代讲求“上将三军,参谋一人”,民国亦然,只是换了电报、火车和议会的背景。 名号响亮不等于就是“第一”。这里的标准,离不开四件事:能替主帅定大局、能管钱粮、能调将帅、能在关键时刻拍板不动摇。符合这四条,才配得上“第一谋士”这顶帽子。 先看段祺瑞。徐树铮出自天津北洋武备学堂,脾气急,脑子快,被戏称“扇子军师”,指的是他边挥纸扇边出主意。1916年辅佐段祺瑞三造共和,逼袁氏旧部交出权柄;1919年又策划西北出兵,硬把外蒙古拖回关内法统。收回宗主权并未彻底稳住北洋,可那一次亮剑,让列强意识到皖系并非软柿子。遗憾的是,徐树铮锋芒毕露,1924年在天津三叉河口被奉军枪杀,皖系脊梁随之折断。 再翻到奉天。杨宇霆是吉林白城子人,行伍出身,兵书烂熟,军中叫他“小诸葛”。他替张作霖整编奉军,主张“枪炮加铁路”,先修东边道、再打陆海关。1922年直奉大战,杨宇霆下“南北夹击”一计,硬生生把吴佩孚的骑兵堵在滦河,奉系赢得二次喘息。本可更上一层楼,奈何喜功,轻信日方承诺。1928年元旦,张学良在帅府密令开枪,杨宇霆伏尸沈阳大帅府,奉系失去最硬核的参谋。 山西这边,阎锡山称王三十八年,外界嗤他“老滑头”,其实背后是赵戴文的算盘。赵出自西点式学堂,擅财计。1920年他劝阎大修汾涝渠、扩煤铁、办民营银行,“军费要放在自家地底下”,一句话奠定晋系财政独立。蒋介石北伐至潼关,有人劝阎弃并保晋,赵戴文反问:“日后山西无煤谁给你买枪?”阎锡山恍然,扭头与南京谈“援晋借款”,拖到日军入侵前夕才作最终表态。赵戴文留给阎的不止是一省富库,更是“婆姨打狗、左右逢源”的生存哲学。 说到西北,不能绕开张坊。此人本姓张,字晦若,河南卫辉人,爱穿旧棉袄,跟冯玉祥一样信教洗礼。1924年直奉对峙,张坊主张“先夺北京、再收河南”,冯玉祥采纳,发动“北京政变”。局面翻盘后,张坊督导西北军东进,切断郑州至开封的铁路,逼直系谈判。张坊更懂宣传:他让士兵一律禁鸦片、向农民收粮先付现钱,西北军名声由此上扬。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败退太行,张坊以“马兰坪小会议”劝老冯脱离苏区影响,西北军虽没赢,却保住一支骨干。 最后看国民政府。杨永泰祖籍湖北,法政出身,不玩刀枪却懂权术。1927年蒋介石回到南京重掌军政,杨永泰递上一纸策论,核心八字:“攘外必先安内,先剿桂、后剿晋”。蒋拍案:“此与孤意暗合。”1929年蒋桂战争、1930年中原大战,杨永泰都是幕后推手。北平学者讥曰“纸上谈兵”,可他一次又一次把各系军阀切碎,助蒋实现形式统一。1936年秋,杨永泰在庐山遭对手设计被刺,蒋闻讯沉默良久,只说一句:“此人能当阁揆,奈何!” 如果把五位智囊摆在一张坐标里,徐树铮与杨宇霆偏重突击,胜在快准狠;赵戴文与张坊擅持久战,重建设、重民心;杨永泰介于两者之间,更像政治手术刀。主帅性格也深刻影响幕僚定位:段祺瑞倚宠才,徐树铮锋芒难收;张作霖疑人又用,最终反噬杨宇霆;阎锡山谨慎,赵戴文得以稳坐中军帐;冯玉祥激进,张坊便做平衡器;蒋介石权谋登峰,才给杨永泰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无一善终。三枪毙命、暗巷遇刺、病榻痛亡,正印证乱世智者的共同宿命——脑袋挂在裤腰带上,谋人先谋己却终归难全身。可人们依旧津津乐道,因为这些筹码换来的,是政局的瞬息逆转,是枪炮和条约背后那一丝人性的智光。 答案显而易见——徐树铮、杨宇霆、赵戴文、张坊、杨永泰,他们分别是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蒋介石倚重的第一谋士。列强未退、山河破碎、党争不已,这五人一次次把纸面方案变成现实行动。没有他们,民国的战线或许会推迟,也可能提前结束;有了他们,历史多了几番回转与曲折。
1951年,大汉奸刘雨田被枪毙时仍在喊:我这辈子为皇军效力,值了!刑场上的喊声刺
【5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