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转变了。为什么转变,这不怪中国,责任全在泽连斯基。 乌克兰农业部最近的统计数据并不好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粮食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 对比往年同期动辄数百万吨的规模,这个数字实在太扎眼。乌方部长自己都承认,这一波损失数以亿美元计,伤的不是皮,是骨头。 但事情并不是突然就变了味道。如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看趋势,这场“粮食冷淡期”其实早有苗头。 中国从乌克兰的粮食进口量一路走低,反倒是从巴西、俄罗斯等国进口的量在一路猛涨。尤其是俄罗斯,几个月时间就从边缘选手冲到了前排主力。 换句话说,中国没有在粮食上“卡脖子”,反而是把脖子主动转了个方向。 这不是谁在搞小动作,而是形势使然。乌克兰这边,政治动作一波接一波,不仅不留情面,甚至带着点挑衅意味。 2024年下半年以来,泽连斯基政府频频在公开场合“点名”中国,说中国“支持俄罗斯”,还声称有中国公民参与俄军作战。这话可不是随口抱怨,而是写进了官方声明里的。 到了2025年4月,乌克兰干脆直接对三家中国企业下了制裁。这种处理方式,不管用什么包装,都不是对朋友的姿态。 更别说乌克兰议会还通过了涉台的决议,这在中国眼里,无疑是在核心利益上踩线。 中国方面的回应也没藏着掖着,外交部多次表态,认为这些指责无事实依据,严重破坏双边互信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乌克兰在政治上已经把中国往“非朋友”那一栏划了。 政治关系紧张是一个因素,乌克兰本身的物流和生产现实问题,也是另一个绕不开的硬伤。 战争打到现在,乌克兰的黑海港口运力基本瘫痪。俄罗斯不再参与黑海粮食出口协议之后,乌克兰只能靠陆路往外送粮。 但问题来了,乌克兰铁路和周边国家不一样,需要换轨,这不仅麻烦,还贵,运输成本直接涨了10%到15%,效率也大打折扣。 再加上战争破坏了基础设施,很多地方连仓库和装卸点都没了。别说出口,连把粮食弄到边境都困难。 农业这头也不好过,去年播种面积比战前少了一半,农民不够,柴油不够,玉米产量自然也上不去。 这么一来,乌克兰既卖不动,也产不出。就算中国想买,也得有个能上船的东西才行。 反过来看中国这边,对粮食的要求只有一个词:稳定。为了这个目标,中国早就把手伸向更远的地方。 2025年上半年,从巴西进口的玉米已经突破数百万吨,澳大利亚的小麦也开始进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中国和俄罗斯签了个大单,12年、7000万吨的长期农产品协议,讲的就是长久合作、互不添堵的事。 同时,中国还在缅甸、南非建海外粮仓,扩展从阿根廷、东南亚等地的进口渠道。 在国内,也在推广低蛋白饲料技术,减少对进口饲料粮的依赖。说白了,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这样的布局下,中国就算少了乌克兰这一个供应商,也依然稳得住。 乌克兰的压力就大了。粮食出不去,市场价格自然下滑,农民收入也跟着缩水。这对一个经济高度依赖农业出口的国家来说,是实打实的打击。 所以现在的局面,不是中国一气之下把乌克兰粮食拒之门外,而是乌克兰自己把合作的桥梁拆了,还想让别人继续买单。 要想恢复中乌之间的粮食贸易,乌克兰得先把信任捡回来。不能一边推开别人,一边又盼着别人伸出手。粮食贸易,本质上也是信任贸易。 这场“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没有阴谋,只有现实。中国的选择并不复杂,就是在乱局中找稳局,在不确定中选可靠。 至于乌克兰,想要重新回到中国的采购名单上,得先让自己变得靠谱点。否则,就只能眼看着这场“粮食冷战”越走越远。 信息来源: 《3月份中国大幅减少从乌克兰和欧盟的谷物进口》——和讯网
中国突然就不要乌克兰的粮食了,进口量是断崖式的下跌。显然,中国对乌克兰的态度已经
巧珍
2025-09-19 16:29:49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