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向北约发出直白邀请,8架军机飞往欧美,赌国运对抗中国崛起。据美国“防务新闻”

全球秒报君 2025-09-19 15:28:21

日本向北约发出直白邀请,8架军机飞往欧美,赌国运对抗中国崛起。据美国“防务新闻”消息,日前日本航空自卫队发布通报称,空自将向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北约基地部署8架军机,包括4架战斗机、2架加油机和2架运输机,行动代号为“大西洋之鹰”,共有180名空自人员和装备参与此次任务。 报道称,这是日本首次向北约军事基地部署军机,目前空自机队已经抵达此次任务的第一站,美国阿拉斯加埃尔森空军基地。 日本航空自卫队8架军机飞赴北约基地的“大西洋之鹰”行动,被舆论广泛解读为“赌国运对抗中国崛起”的象征性举措。 这一行动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规模(首次向北约基地部署军机),更在于其官方表述中直白的地缘政治意图。 所谓“对欧洲-大西洋和印太安全相互关联的认识”。 然而,若以历史纵深和区域现实为镜,日本此举更像是一场充满战略悖论的豪赌,其背后隐藏的或是身份焦虑而非理性计算。 日本近代史上两次“赌国运”行为(甲午战争、太平洋战争)均以军事扩张为手段,试图打破地缘格局束缚,但最终结果皆是惨败并导致国家地位倒退。 如今日本试图通过军事外交联动“对抗中国崛起”,本质上重复了“以外部联盟破解内部困境”的旧逻辑,却忽略了三个时代性差异: 其一,当代中国与战时美国的本质不同。 中国与日本经济深度融合(2023年中日贸易额超3000亿美元),且中国崛起并非通过军事扩张实现,而是经济与技术驱动的自然结果。 日本若将中国定性为“必须对抗的威胁”,无异于主动割裂自身发展的经济根基。 其二,北约东扩的局限性。北约虽借俄乌冲突重启东进态势,但其亚洲化仍面临法德等国的谨慎态度(马克龙多次强调“北约不应跨出北大西洋”)。 日本欲充当北约“印太支点”,反而可能触发东亚国家的集体警惕,甚至加速区域安全阵营化。 其三,日本国内政治的社会基础变化。 与二战前军国主义体制不同,当代日本社会仍存在显著和平主义倾向(宪法第九条修正阻力持续),且经济衰退与人口危机使民众更关注民生而非地缘博弈。 政府“军事优先”政策若未带来实际安全收益,恐引发内部反弹。 日本此举暴露其战略设计中的三重矛盾: 安全与主权的悖论:强化与北约合作看似提升安全,实则削弱战略自主性。 日本战机降落阿拉斯加基地的象征意义,依赖美国军事体系,反而印证了其难以摆脱“附庸化”角色。 这与日本追求的“正常国家”目标本质上相悖。 威慑与稳定的悖论:军事部署本意为威慑,但东亚与欧洲的安全逻辑根本不同。 欧洲存在北约-俄罗斯的明确对抗线,而东亚安全矛盾呈现网状交织(朝核问题、台海、南海等),单一强化军事存在可能触发连锁反应。 例如,日本军机参与北约行动可能刺激俄罗斯在远东加强活动,反而增加日本北方压力。 历史本位与区域现实的悖论:日本若真欲“回归东亚历史本位”(历史上曾是文化输出与经济枢纽),更应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安全对话。 然而当前行动却走向对立性阵营构建,这与东盟倡导的“中心地位”及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鲜明对比,可能导致日本在区域合作机制中被边缘化。 日本若跳出“对抗性崛起”的思维窠臼,或可发现更符合其利益的三条路径: 其一,扮演“技术桥梁”而非“军事前哨”。日本在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等领域仍具优势,可通过技术合作与中国及东南亚形成深度互嵌,从而提升自身不可替代性。 例如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若重启,其效益远高于军事部署的象征性收益。 其二,重构安全认知。日本的安全威胁实为多元复合型(自然灾害、能源安全、人口危机等),而非单一军事挑战。 加强海上救援、反海盗、非传统安全合作等,更能体现“积极和平主义”的宪法精神。 其三,利用“中美博弈间隙”增强战略自主。 日本可借鉴印度“多向结盟”策略,在保持日美同盟的同时避免完全选边,例如通过CPTPP、RCEP等经济框架平衡影响力。 日本是否在重复“德川幕末”错误? 历史总是耐人寻味:19世纪德川幕府为应对西方冲击,选择“强化军备-联姻公武”的硬对抗路线,最终导致系统崩溃;而反而明治维新后虽实现崛起,却因过度扩张而走向毁灭。 今日日本同样面对中国崛起与西方压力,其选择军事靠拢北约而非内部改革与区域融合,是否恰似幕末时代的战略焦虑? 更深刻的问题在于:当一国将生存希望寄托于外部联盟而非自身革新时,是否注定重蹈历史覆辙? 日本真正的“国运之赌”,或许不在于能否拉住北约,而在于能否摆脱历史心魔,在东亚找到新的共存之道——对此,读者朋友们认为日本具备这样的战略智慧吗?

0 阅读:4

猜你喜欢

全球秒报君

全球秒报君

每日更新,国际新闻不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