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董事长发话了!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强攻台湾,那么你们将会得到的将是一个“经济死岛”!这是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给出的答案! 刘德音这话可不是随口说说,台积电在台湾经济里的分量,早就到了“动它一根毫毛,整个台湾经济都得抖三抖”的地步。 台湾半导体产业占GDP的比重超15%,而台积电一家就带起了上下游500多家配套企业,上游做硅晶圆、光刻胶的厂家,下游搞封装测试的公司,全靠着台积电的订单过日子。 2023年,台积电给台湾本地配套企业的采购费就超过6000亿新台币,这些企业雇了30多万人,再加上台积电自己的7万多名员工,算下来每100个台湾打工人里,就有1个直接或间接靠台积电吃饭。 台积电的生产哪经得起折腾,它靠的就是顺顺当当的供应链和精得不能再精的生产环境。芯片制造用的光刻胶,保质期就几个月,放久了就没用;硅晶圆运输得全程恒温恒湿,稍微有点差池就报废。 2021年高雄港因为台风关了3天,台积电赶紧启动备用运输方案,结果当月芯片出货量还是掉了4%,直接亏了近80亿新台币。 要是真发生冲突,港口被封、电力中断都是大概率的事,台积电那三座超级工厂一旦停摆,不光没法生产,就连正在做的芯片都可能因为设备停机全毁了。 台积电一座先进制程工厂建起来就得花1000亿新台币,想重启生产线,不光要砸大钱,还得靠全球供应商的技术支持,真到冲突的时候,谁还会来帮这个忙。 再往市场上看,全球前20的科技公司都是台积电的客户,苹果、高通、英伟达这些巨头的核心产品,全靠台积电代工。 2023年,光苹果一家就给台积电贡献了25%的营收,要是台积电停摆,这些公司立马就会转头找三星、格芯这些竞争对手。客户跑了可就难拉回来了,科技产品换供应链至少得18个月,等台积电恢复生产,市场份额早被别人抢光了。 更关键的是,台湾出口里半导体相关产品占了40%以上,联电、日月光这些企业都得靠着台积电的产业生态活,台积电一停,整个台湾半导体出口就得垮掉,到时候外汇储备会跟着锐减,新台币也得贬值。 2023年台湾外汇储备里,35%都是半导体出口赚来的,这笔钱没了,台湾连进口能源、粮食这些民生必需品的能力都得大打折扣。 就业和消费市场也得跟着受牵连,台积电和它配套企业的员工工资,比台湾平均水平高不少,这些人的消费就占了台湾零售市场的12%左右。 一旦企业停摆,大规模失业肯定跑不了,消费市场也会跟着萎缩,商场、餐厅、房地产这些行业都得受影响。 2020年疫情期间,台积电只是稍微缩减了点产能,新竹科学园区周边的商铺倒闭率就涨了15%,房价也跌了8%。 冲突带来的冲击可比疫情厉害多了,到时候不光高薪岗位没了,普通老百姓的工作也得受波及,毕竟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早就渗透到台湾经济的方方面面了。 还有,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技术,离不开大量外籍工程师和设备供应商的技术支持。 2023年,台积电的外籍技术人员占了12%,大多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真要是有冲突,这些技术人员肯定会赶紧撤离,像ASML的EUV光刻机,维护校准都得原厂工程师到场,到时候设备出了故障,根本没人能修。 EUV光刻机可是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核心设备,台积电现在有100多台,每台每年的维护费就超过1亿新台币,这些设备一停,先进制程就彻底没法生产了,而这部分产能可是给台积电带来了40%的营收。 台湾经济本来就靠外向型产业吃饭,除了半导体,电子代工、精密制造这些行业也都和全球供应链绑得死死的,而台积电就是这个供应链里最核心的那个节点。 这个节点一旦断了,不光台湾的相关产业会停摆,全球科技产业也会受影响,但最惨的肯定是台湾自己。 没了台积电的产业支撑,台湾的经济竞争力会一下子归零,原本靠科技产业攒下的优势全没了,最后变成“经济死岛”,真不是吓唬人,而是顺着产业结构、供应链逻辑和市场规律推下来的必然结果。 但话说回来,台积电再重要,也绝不能成为阻挡中国统一的借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统一是历史大势,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任何势力都没法逆转。 国家始终把两岸同胞的利益放在首位,早就考虑到台湾的产业现状和民生需求,未来统一进程中,必然会采取科学恰当的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包括台积电在内的台湾优质产业,保障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 那些妄图以产业为筹码阻挠统一的想法,终究是螳臂当车,既违背了历史潮流,也忽视了国家实现统一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统一的脚步只会越走越稳,终将如期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