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自古以来吃饭就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我会做菜也经常下厨,一个人从择菜、腌肉、炸鱼开始制作四菜一汤,得在厨房待两个小时。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人们品质和效率的双重追求,目前餐馆的食材已经越来越预制化。
预制食材安全可控而且成本低廉,大大减少了厨房操作时间。上菜快、翻台勤,这已经成为了很多饭店的不二选择,但也因口味下降而广受诟病。
例如完品西红柿炒蛋,这道菜已经制作完成,使用密封袋分装后送给厨房。顾客下单后厨师只做一件事情,将之泡在热水中10分钟,然后撕袋装盘上菜。
我们在饭店里排队等叫号,终于上桌吃饭了,端上来的居然是这种菜品,当然会我们气愤。
中国烹饪协会与2022年颁布了预制菜的团体标准,特别强调“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者半成品菜肴,无需烹饪或者简单烹饪即可食用的就是预制菜。”
按照这个标准,餐厅里的很多菜品都是预制菜,例如肉切好腌制完毕,挂糊炸好,然后冷冻或冷藏,当顾客下单后,就起锅烧油倒入预制酱料,把挂糊炸好的肉条下锅一搅和,2分钟内可上菜的扒肉条。
顾客越来越讨厌预制菜,但饭店也退不回去。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6个部门发布通知,对预制菜进行了重新定义。
中央厨房制造的净菜、主食、沙拉、凉拌都不属于预制菜,只需要简单加热或熟成就可以上桌才是预制菜。
按照这个定义,只有前面提到的完品西红柿炒鸡蛋才是预制菜,而提前挂糊炸好的扒肉条不算预制菜。
所以贾国龙非常硬气地称西贝没有预制菜,根据的就是这个6部门新规。
消费者并不认可这种定义,普遍认为使用预制食材制作的菜都是预制菜。
作为每日闲得无聊的退休老头,我全程关注了这场网络纷争,研究了相关标准,在直播中与食品工程博士和餐饮行业大拿对话,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并形成了下面的几点认知。
第一,预制菜的定义非常混乱。
政府6部门的定义最宽松,行业定义较严格,百姓定义最严格。
定义不统一就会乱套,虽然大家都在说预制菜,但每个人脑子里的概念都不同,鸡同鸭讲,一地鸡毛。
第二,餐厅食材的深度预制是大势所趋。
繁华地段以量取胜的餐厅,食材的深度预制已是大趋势,无法回头了。
据专家所言,日本餐厅预制菜的比例高达50%,我们只有百分之十几。
前阵子陪伴妻子去日本旅游,在餐厅里吃的全是预制菜。日本厨师制作拉面是撕开塑料薄膜袋,把预制面扔到锅中煮,三分钟就可以上桌。吉野家、鳗鱼饭、天妇罗等都是预制菜。
第三,食材冷冻会越来越普及。
内蒙古羊肉品质优良,一年只在10月和11月的上膘屠宰季进行集中屠宰,将肉分解后冷冻,然后出售一年。
冷冻食品更安全,风味的损失比你想象的少。
以西兰花为例,冷冻两年西兰花的风味损失量,比新鲜西兰花多焯水三分钟要少。
有人说红烧的冷冻排骨后会有腥气,那是因为排骨本身品质不佳。我亲身体验过,冷冻的苏尼右特熊猫羊肉,就是比我老家圈养的新鲜羊肉好吃,而且还贵得多。
第四,人们反感预制菜的原因在于味道,而不是制作方法。
假设预制菜的科技水平非常高,加热开袋后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没人会有意见。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制作过程,而是最终的味道,消费者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第五。国家管食品安全,消费者管味道。
政府应该只管食品安全,至于菜品预制深度的深浅,菜品价格的高低,交个市场调节,由消费者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