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中国宣布调查英伟达的时机很不正确 当地时间9月15日,西班牙马德里的中美会谈刚结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对着记者大吐苦水,直言中国宣布调查英伟达的时机"很不正确"。 要论时机,中方的反击其实讲究得很。9月13日,就在中美代表团启程前往马德里的前一天,美方突然加码,一口气把23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塞进了"实体清单"这个禁运黑名单,而且几乎全是半导体相关企业。 于是9月15日,会谈刚结束,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就亮出了牌:因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对英伟达启动进一步调查。这个时间点选得极有讲究——既不是会谈进行中干扰沟通,也不是拖拖拉拉没了下文,而是在外交礼仪走完程序后,用法律手段明确表达态度。 更妙的是调查的依据可不是临时找的借口,而是英伟达2020年收购迈络思科技时许下的承诺,当时这家美国公司保证会持续供应中国市场所需的GPU加速器,现在看来显然没好好兑现。 贝森特嘴上说调查时机不对,却顺带提了对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加征关税的事,虽然他赶紧补充"这不是谈判核心",但这种欲盖弥彰的表态反而暴露了美方的焦虑。 要知道,就在今年4月,这位财长还公开说过对中国的高关税"不可持续",短短几个月态度大转弯,不正是因为中方这次反击打在了七寸上吗?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这叫对等反制,国际交往的基本规矩而已。 英伟达这事儿,远不止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这家美国芯片巨头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巅峰时期2022年在华营收占比高达26%,就算这两年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到2025年初仍有13%的收入来自中国市场。 更重要的是在AI芯片这个当下最热门的赛道上,英伟达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全球86%的半导体公司都看好AI驱动的增长,而这些增长很大程度要靠中国这个占全球三分之一的半导体市场来支撑。 美方显然把半导体当成了遏制中国的撒手锏。从之前威逼台积电限制对华出口,到一次次扩大实体清单,再到这次会谈前的突然加码,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卡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 张汉晖大使在文章里说得透彻,美国这套把戏玩了几十年,当年对日本、德国半导体产业就用过同样的手段,现在不过是故技重施。但时代不同了,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更不是可以随便拿捏的小国。 中方选择拿英伟达开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反垄断调查有充分的法律依据,针对的是企业未履行承诺的具体行为,完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另一方面,英伟达既是美国科技霸权的重要支柱,又深度依赖中国市场,打这样的"关键点"既能精准反制,又能避免伤及无辜。 调查消息一出,英伟达美股盘前股价立马跌了2.1%,这就是市场最真实的反应——谁都知道中国市场的分量。 更值得玩味的是双方手段的差异。美方搞的是行政命令式的封杀,不讲道理只讲霸权;中方用的是法律框架内的调查,既有事实依据又有程序正义。 这种对比很能说明问题:当美国还在玩"我不准你发展"的老一套时,中国已经在用规则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了。据KPMG报告显示,全球半导体企业都在担心关税和贸易限制,中方的行动恰恰是在警示所有企业:在中国做生意可以,但必须遵守中国法律,不能一边赚着钱一边帮着搞封锁。 贝森特大概没明白,中国调查英伟达根本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科技领域长期博弈中的关键一步。这步棋既解了眼前之围,又为长远布局打下了基础,堪称一石二鸟。 英伟达调查就是告诉美方,任何损害中国企业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而且我们有的是合法手段,从中期看,这是在重塑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长期以来,美国凭借技术优势制定规则,想制裁谁就制裁谁,想豁免谁就豁免谁。 从长远看,这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布局。美国越是封锁,中国越要突破,这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调查英伟达也是在为本土产业争取发展空间,毕竟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自主创新就很难真正实现。 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在重构期,86%的企业都预计明年收入增长,72%计划增加研发投入。 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中国通过合法手段维护市场秩序,其实是在向全球企业释放积极信号:这里依然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但游戏规则必须更新了。那种"美国说了算"的霸权时代该结束了,未来的半导体产业格局,应该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塑造。 贝森特说时机不对,或许是真觉得打乱了他们的节奏。毕竟按照美方的剧本,应该是中国在压力下妥协,而不是拿起法律武器反击。但这恰恰说明,中国已经不再按美国设定的剧本出牌了。 从马德里会谈的成果看,双方在TikTok等问题上达成基本框架共识,说明合作还是有空间的。但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而不是单方面施压。这次英伟达调查事件,本质上就是中国在教美方学会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其实美国的手腕很高明,只是遇到了中国。很多人觉得美国这几年围堵中国显得笨拙,
【7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