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机总被击落?真相竟是战场被中国货“霸屏”了!

依秋聊趣 2025-09-14 09:48:58

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如果中国无人机,足够先进,为什么在战场上打下来的,大多数都是中国无人机,而很少看到其他国家的”,恐怕这位华人还不知道,现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战场当中,使用的改装型无人机,大多数都是使用,中国民用武装无人机改装的。 戈登・张在访谈里说,如果中国无人机真那么先进,为啥战场上被打下来的多数是中国产的,其他国家的很少见?他觉得这说明中国技术不行,但其实他可能没搞明白现在战场上的真实情况。 现在全球那些打得火热的战场上,到处飞的无人机里,十有八九都是用中国民用无人机改装的,这跟专门设计的军用无人机根本不是一回事。 俄乌冲突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双方打得火热的时候,80%的战术打击都是靠无人机完成的,而这些无人机里绝大多数都是民用改装的:乌克兰士兵把大疆Mavic3这样的航拍无人机拿来,装上3D打印的投弹夹子,再绑上手榴弹,就成了简易攻击机。 有个叫“中间人”的乌克兰人,还组织了三百台3D打印机专门生产无人机配件,他们造的投弹装置每个成本才10美元。这种改装无人机便宜得很,一架大疆Mavic3Pro也就3000美元,就算被打下来了也不心疼,马上就能换一架接着飞。 反观美国的军用无人机,比如MQ-9“死神”,单机造价好几百万美元,在也门光2023年10月到2025年5月就被击落了23架,损失早就超过5亿美元了,要是这么掉无人机,换谁都肉疼。 这里面的技术差距其实大得很。民用无人机设计出来就是用来拍风景、撒农药的,根本没考虑过战场环境。就说大疆的农用无人机T30,原本是用来给果树喷药的,有效载重30公斤,乌克兰人把药箱改成弹药箱,装上机枪和反坦克火箭筒就拿去打仗了。这种改装看着唬人,其实防护能力差得远。 军用无人机就不一样了,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抗干扰、耐高低温,还得能在库房里放十年拿出来就能飞。 就拿抗干扰来说,民用无人机用的通信频段跟军用数据链完全是两码事,战场上随便来点电子干扰,民用无人机就可能失控坠毁。法国陆军参谋长都说了,俄乌冲突里75%的小型无人机都能被电子战系统克制,这些被克制的基本都是民用改装的。 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的设计标准简直是天差地别。军用无人机要符合“六性”要求,就是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光是能在零下55℃的环境里正常工作这一条,绝大多数民用无人机就做不到。 比如美国的“全球鹰”无人机单机造价2.2亿美元,身上装着各种抗干扰设备和精密传感器,而改装的民用无人机连个正经的导航系统都没有,全靠手机信号和GPS,一旦被干扰就成了无头苍蝇。 纳卡冲突的时候,土耳其的TB-2无人机虽然厉害,市场价也要50万美元,而且在利比亚战场一下子就被击落了47架,这说明就算是专业军用无人机,在高强度战场也照样会被打下来,只不过它们的数量本来就少,所以显得被击落的案例不多。 现在战场上的逻辑早就变了,不是比谁的无人机更耐打,而是比谁能造更多便宜无人机。 乌克兰一年能生产400万架FPV无人机,最便宜的只要500美元,而一枚用来打无人机的炮弹就要4000欧元,有时候三四枚炮弹才能打下来一架。这种情况下,用民用无人机改装简直是性价比之王。 而中国民用无人机之所以被广泛改装,就是因为产业链太成熟了,从飞控系统到摄像头,想要什么配件都能轻松买到,改造成本能压到最低。 美军也想学这招,搞了个“复制者”项目,结果采购的无人机还是要两三万美元一架,跟中国民用无人机比起来,简直不是一个级别。 戈登・张可能没搞明白,现在战场上的主力根本不是那些高大上的军用无人机,而是这些“空中游击队”。中国无人机被打下来的多,恰恰说明中国民用无人机的普及程度高。真要比军用无人机技术,中国的“翼龙”、“彩虹”在国际市场上照样受欢迎,只是这些专业军用无人机不会像民用改装机那样被大批量投入低烈度冲突。 说到底,中国无人机被击落得多,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太好用、太好买,成了战场的“通货”,这恰恰是中国无人机产业强大的表现!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580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34

用户12xxx34

1
2025-09-14 14:02

听完张华人心里戈登一下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