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俄蒙三方刚签完管道备忘录不久,俄方突然抛出一句话,意思很简单:中国不用担心,如果蒙古靠不住,俄方有备胎。这话说得不重,但分量却重得很。 俄罗斯这话听着轻描淡写,实则是在能源棋盘上落了步狠棋。要知道 2024 年中国光是进口天然气就达 1817 亿立方米,而 "西伯利亚力量 - 2" 这条管道一旦建成,每年 500 亿立方米的输气量可不是小数目,再加上已经满负荷运行的 "西伯利亚力量 - 1" 每年 380 亿立方米的供应量,两条管道加起来差不多能顶得上中国进口量的一半了。 俄罗斯会这么说,八成是被历史教训怕了。2009 年俄乌天然气争端闹得沸沸扬扬,就因为过境费没谈拢,俄罗斯直接掐断了经乌克兰输往欧洲的天然气,结果西欧多国冬天没暖气,工厂停摆老百姓挨冻。 这种 "卡脖子" 的滋味谁都不想尝,尤其是能源这种命脉物资。现在蒙古夹在中俄之间,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参考中亚管道的例子,光是过境费就能占到蒙古国 GDP 的 2% 到 3%,可他们一边想赚这份钱,一边又跟美国签稀土合作协议,搞所谓的 "开放天空" 协议,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换谁都得留个心眼。 再说俄罗斯手里的 "备胎" 也不是凭空捏造的。他们去年就跟哈萨克斯坦谈妥了新管道方案,年输气量能到 450 亿立方米,虽然比蒙古路线少了点,但胜在靠谱。 还有个更省事的办法,就是把现有的 "西伯利亚力量 - 1" 管道往东延伸,从贝加尔湖那边绕过来接入中国东北管网,这套方案能利用现成的压气站和储气设施,直接把建设成本砍掉四成以上。 俄罗斯有这个底气,说到底还是家里有矿,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就有 47 万亿立方米,足够全球用几十年,这种家底让他们有资本搞 "双线操作"。 中国这边其实也乐见其成。2024 年城市燃气消费占了天然气总消费量的 34%,不管是老百姓做饭还是冬天取暖,都离不了稳定的气源。 "西伯利亚力量 - 1" 去年冬天就输送了 117.7 亿立方米天然气,同比增长 130%,可见北方地区对俄气的依赖有多深。俄方抛出的 "备胎" 方案,相当于给这份依赖上了双保险,就像网购时同时发两个快递,哪怕一个延迟了还有另一个兜底。 蒙古这会儿估计有点坐不住了。本来想靠着管道过境费大赚一笔,还狮子大开口要每年 20 到 30 亿美元,甚至要求俄罗斯帮着修铁路建厂,结果步子迈太大扯着了后腿。 他们可能没搞明白,在能源合作这种大事上,靠谱比什么都重要。看看人家哈萨克斯坦多机灵,立马表态全力支持中俄合作,还能顺便给自己北部通上气,这种互利共赢的态度才能长久。 俄罗斯这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玩得挺溜。一方面通过签备忘录给足蒙古面子,另一方面早早备好替代方案,既安抚了中国这个大客户,又敲打了蒙古别耍花样。 毕竟欧洲市场丢了之后,中国已经成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中之重,2024 年 "西伯利亚力量 - 1" 提前达到满负荷运行就是明证。他们既要用 500 亿立方米的大单展现诚意,又得留着后手掌握主动权,这种平衡术在国际能源博弈里太常见了。 说到底,能源合作从来都不只是生意那么简单。俄罗斯那句 "有备胎" 的潜台词其实是在说,能源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合作伙伴也得保持三分警惕。 对中国来说,多几条管道就多几分底气,毕竟每年上千亿立方米的进口量摆在这里,总不能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这场围绕输气管道的博弈,说到底还是各方在安全与利益之间找平衡,而俄罗斯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恰恰点破了国际能源合作的真实逻辑 ——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备份方案。
没有通知普京,直接宣布!普京回应,我们也要有对等措施!9月2日这天,中方在没
【85评论】【1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