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果敢说出中国的品牌故事,但不要陷入出口转内销的傲慢。
这几天好几家中国车企在德国慕尼黑参加IAA汽车移动展,有些还带了中国的媒体和自媒体大V现场报道。在欧洲讲好中国故事很有必要,但也要注意不要成为为了出口转内销大内宣的伎俩而反过来成为傲慢的行为。
是有效传播还是大内宣,最好的分辨方法,就是宣传的车型在欧洲目前真的有大规模铺货吗?请到场的有欧洲媒体还是只有中国带过去的大堆媒体啊?
2023年慕尼黑车展,当时一群中国车企到慕尼黑敲锣打鼓,有几家企业明明车子一些根本不在欧洲铺货销售,或者只是几个小规模租车服务,结果在德国大摆宴席,又是中国品牌闪耀欧盟,又是在人家的政府机构旁边搞公开活动大谈中国品牌出海欧盟。
其实到最后,这些表述都被原封不动的带回国内,作为大内宣的素材。
但是这些企业和活动组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行为给一些用有色眼镜看中国的政治组织借口。慕尼黑车展刚结束,欧盟议会就开始有议员要调查中国汽车品牌,然后把所有欧洲销售的,包括中国收购的欧洲品牌的背景数据都调查了一遍,媒体也有报道,很多欧洲人,甚至是英国人自己,都一直以为mg还是英国车企品牌,很多人也看不明白一些外国品牌是不是中国的,就当新品牌开就好了,突然看到一堆拉清单的然后告诉你这些企业卖车是把工作和就业带走了,还到你家门口,公开地搞中文论坛讨论这种破坏式的进入,老百姓天然也反感。然后就是反倾销调查,电池调查,一堆的事情。
当然这种冲突的出现是中国汽车发展迟早的事,但是如果这种曝光和炫耀是出于内宣,那就纯属大可不必。
国外品牌到中国要本土化,中国品牌到海外如果真的要发展,难道也不是要做反向的本土化吗?至少也是要融入市场和当地文化嘛。不要傲慢,赚钱不磕碜。多多赚钱更棒。
还有一些人维护说,啊,这个车在国内卖30万,在国外卖80万,多好。
那我请你算一下在欧洲当地建立公司、投资经销商、做各种商务活动等的总投资呢?再算一下一年才卖了几台,估计翻四倍都收不回来当地投资吧。
其实中国品牌已经过了在电动汽车能力本身自证的阶段,接下来是具体的产品和品牌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只会强调自己来自中国的品牌,到当地的战略大概率也就只有“我比你便宜”的内卷式竞争策略,那么更有可能遭遇成长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