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她拒绝中央三次邀请,不想出任要职,这是为何?她被中央邀请,要让她担任一要职,可是她却只想当一个中学校长。众人不解,为何放着大领导不做,偏偏要到中学任职呢?这个人就是王一知。 王一知1901年出生在湖南芷江一个侗族家庭,原名杨代诚。家里环境传统,但她从小就接触开明教育。1915年,她考上湖南桃源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那时候五四运动正闹得热火朝天,她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喊口号,宣传新思想。毕业后,她本想去北京深造,结果路上丢了行李,只好在溆浦小学教书。那所学校是向警予创办的,王一知在那儿接触到更多进步理念。 1922年,她去上海读平民女校,刘少奇给他们讲马列主义,她很快就加入共产党。那时候,她积极传播革命思想,还参加工人俱乐部活动。1923年,她进上海大学,继续学习和工作,在妇女协会干宣传部长。1925年,她和张太雷结婚,两人都是党员,一起讨论工作。张太雷是早期领导人,他们生了个儿子叫张知春。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张太雷去前线,不久牺牲。王一知接着干地下工作,在上海伪装主妇,传情报。 抗日时期,她在上海和重庆搞后方抗日,帮着转移文件,营救同志。李白被捕后,她冒险救人,虽然后来李白还是牺牲了。她这些年没少冒风险,但一直坚持下来。1942年,她撤到重庆,在中学教书,这让她更喜欢教育一线。解放前,她还在上海秘密活动。这些经历让她积累了不少资历,但也让她看到教育的重要性。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国家需要人手,毛主席和周总理两次征求她意见,想让她去妇女联合会干领导工作。她是老党员,有妇女工作经验,本来挺合适。但她每次都说,不想去高位,就想当中学校长。为什么呢?她觉得革命胜利了,该轮到培养下一代了。教育能直接帮年轻人学知识,长本事,为国家出力。 第一次邀请是1949年2月,她在上海,组织上派人找她谈,她坚持己见。几个月后,第二次又来,她还是那想法。1950年,中组部第三次邀她去教育部,她又婉拒了。周围人纳闷,为什么放着大领导不做,非去中学?她解释,领导岗位发文件,教育一线却能实打实教人。她这些年干革命,看到太多年轻人需要指导,她想从基层做起。她的选择不是一时兴起,早年教书经验让她知道,这工作接地气,能长久影响社会。别人觉得可惜,她却觉得值。最终,她去了上海吴淞中学当校长,从那儿开始她的教育路。 王一知在新中国教育界干了多年。1949年,她接管吴淞中学,那学校解放前破败,她领着老师修楼,招学生,调整课程。一年后,学校面貌大变,学生多了,教学质量上去了。1951年,她调到北京华北中学当副校长,后来升校长。她注重师资培训,亲自抓教学改革,引入新教材。1952年,学校改名北京101中学,她继续当校长。那时候,她推动劳动教育,让学生下地干活,学实际技能。 她培养的学生里有李铁映、伍绍祖、施光南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国家人才。她还当过全国政协委员,但主要精力在学校。退休前,她一直强调教育要务实,不能光说不练。1981年,她因为年纪大退下来,但她的贡献留在党史和教育史上。1991年,她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她的故事告诉人,革命不只在前线,教育也是大事。
石平和一般的汉奸就是不一样!首先这可是我国近三十年来第一个官方认证的“汉奸”,
【5评论】【3点赞】